中医问诊之问“小便异常”

中医问诊之问“小便异常”

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多种问诊内容结合起来才能综合判断疾病,问小便是中医问诊的内容之一,不同颜色的小便,代表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

小便异常,常见尿量异常、尿质异常、排尿异常三类证象。

肾系经隧是由肝系之膜构成,三类证象虽然都是水液失调,实与尿路痉挛、松弛、受压有其密切关系。少阳三焦是将肾系与其余四脏连为一体的大腑,是水津升降出人之路。水液能在三焦运行,需要五脏相互协调/才能运行不息,通调无滞。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会引起水津通调失度。水津随其卫气升降出人,卫气发生病变,出现气虚、气滞、气陷,都可引起小便失调。所以小便异常,应当联系五脏与卫气进行分析,才能揭示致病机理。除此以外,肾系血瘀、血溢,液结成石,阻塞尿路。精壅精室,压迫尿路;或尿路痉挛,妨碍尿液下行;尿路松弛,肾关失健,也可引起小便失调。所以,五脏皆能令其小便失调,非独肾也;气血*皆能令其小便失调,非独津也。

(1)尿量异常①尿量增多:口渴、尿多,昼夜尿量超过2 500毫升,谓之消渴。尿中含糖者谓之糖尿病,无糖者谓之尿崩证。多由肾阳虚损,不能化水为气,蒸腾四布使然。故景岳云:“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人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指肾阳不能化水为气上升于肺),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但亦不能专责肾阳不足,气虚不能固精、摄精(指谷精)也难辞其咎,两种机理并存,尤为常见。此外,一般小便清长量多,畏寒怯冷,也是肾阳亏损,肾气不因所致。

②尿量减少:小便昼夜少于400毫升,谓之尿少。小便少而短赤,为热盛伤津,或吐泻失水,或过汗伤津所致。若尿少而见浮肿,则是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异常,即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调,水液内停所致。

(2)尿质异常①尿浊:尿液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凝结如脂,排尿时无痛感,谓之尿浊。兼见形寒怯冷,腰膝酸软者,为肾阳不足,气化失司。脂液下流;兼见神疲食少,小腹下坠者,为脾虚气陷,气不固摄谷精,精微下泄;小儿尿如米泔,则因食积阻滞,运化失常,谷精随其水液下注前阴。所以小便浑浊,阳虚不能转化谷精,下泄而浊者有之;气虚不能固摄谷精,下泄而浊者有之;脾功能障碍,谷精下泄者亦有之。

②尿血:尿中带血,尿色变红,或夹血块,谓之血尿。兼见尿频、尿急、尿痛,为邪客肾系,气郁化热,由气人血,热迫血溢,成为血淋;兼见潮热盗汗,为痨虫侵人肾系,化热伤阴,肾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此为肾系自病。尿道涩痛,兼见口舌生疮,舌尖红降,为心经湿热从三焦下注前阴,热迫血溢,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兼见发热口苦脉象弦数,为肝经血热,迫血外溢,是肝病及肾,肝肾同病。小便呈洗肉水样,色淡微红,兼见面色苍白,食少神疲,为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是脾病及肾,脾肾同病。

③小便夹精:尿中夹有*,或尿后*自出,谓之小便夹精。兼见尿浊、尿痛,舌红苦黄,是湿热蕴结下焦,扰动精室.;兼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是肾阴亏损,虚火扰动精室;兼见形寒怯冷,腰膝酸软,是肾阳虚衰,肾气不固,封藏不密;兼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是中气下陷,气不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