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的诊断方法 苗医五纲

苗医的诊断方法 苗医五纲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名族,让我们对苗族印象最深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苗医。苗医文化源远流长,在苗族民间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传诵。苗医的特色在于其诊断方法非常独特,那么苗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寻医问药中医频道就为大家苗医的诊断方法

苗医的诊断方法

五纲

1.热经

表现:全身发热,或自觉身热,怕热,面红耳赤,红肿热痛,目赤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少,大便干燥,烦乱狂躁,舌红,舌衣黄或干,脉搏快等,都属热经。

病因:外界热毒侵犯或体内生灵能亢奋,内火过重。

治则:热病冷治。原则上,热经疾病主要用冷性的药物或方法治疗。若属外热经用清表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马鞭草、六月雪之类。若属内热经,可用苦寒退火如地苦胆、功劳木、百味莲之类的药物来治疗,体弱者用甜凉药,连清带补,如麦冬、菊花之类。

2.冷经

表现:发冷、怕冷、颤抖、面唇青紫或苍白,口淡不渴,小便多而不清,大便稀薄甚如水样,鼻流清涕,口角流涎,汗出肢冷,四肢冰凉,安静蜷缩,舌大苍白,舌衣白或多津,脉搏缓慢等,都属冷经。

病因:外来寒冷邪气侵犯或体内生灵能衰弱,内火不足。

治则:冷病热治。原则上,冷经的疾病要用热药,或通过助热提火的方法治疗。若属外冷经,用生姜、芫荽、葱头之类温表冷毒,若属内经冷,用干姜、锁阳、桂皮之类提火除冷。

3.快经

表现:指发病突然、变化迅速的一类疾病,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或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或突然心口(胃脘)疼痛如割,呕血不止。

病因:多因感染让人突发疾病,且传变迅速的毒邪所致。

治则:快经先扑火。比喻治疗快经疾病要像救火一样,争分夺秒,迅速控制症状。快经因发病急,变化快,病势迅猛,必须争分夺秒救治,如神志昏迷以指代针掐虎口(含谷)、鼻沟(人中)等穴,出血急以药物配合压迫止血,抽搐多伴有神志昏迷,在指掐合谷、人中后,加掐四大筋脉,患者平静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

4.慢经

表现:相对于快经而言,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缓慢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也可由快经在治疗中病根未除演变而来。根据疾病不同,其表现症状也不一样。如龟症(腹部包块),慢肛漏(慢性腹泻)等。

病因:起病缓慢,病程迁延难愈,或各种病因导致身体逐渐衰弱,内脏功能失调或逐步发生架构变化。

治则:慢经细寻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缓慢,要寻找病根,即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治疗,不必急躁冒进。

5.夜经

表现:相对于昼经而言,病情表现为夜晚为重,或夜重昼轻,或夜发昼止等,如梦汉症(盗汗),梦忡症为夜间睡梦中自行爬起游走次日醒后全热忘却游走情况,以及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病症。

病因: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原因,如梦忡症,为魂魄不收,精神失守等。

治则:夜经夜治。多在夜晚临睡前用药或进行其他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疗效,有的还要求在半夜用药以取得最佳疗效。

主要诊断方法

1.望形态

病人的形体、姿态与疾病有密切关系。机体外形的强弱与内脏功能正常与否是相联系的。形体健壮,有病易治,预后良好。形体弱,有病难治,预后欠佳。望形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过望形态来辨别疾病的冷热性质。呼吸度大,喜欢仰卧,不盖衣被,多为热病蜷曲而卧,双手抱胸,喜盖衣被,多为冷病

2.望神志

神志是魂魄的表现形式,是*生命厚度外治表现,*体质的强弱,常以神志为客观标准之一。神旺者意志强,有病易治,预后良好,神衰者百病多生,治疗较难,预后欠佳。望神志又有上午、下午、白昼、黑夜等时间之分。上午神旺,下午神衰,白昼神旺,黑夜神衰,照此规律无异常改变,为神正(神志正常),反此规律,为神乱(神志失常)。重危病人,神志本衰而突然容光焕发,暴饮狂食不知饱足的为死神,又称“黄泉路食”,是临死之征,多难救治。

3.望面色

观察病人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内在疾病的诊断方法。正常人面色黄红隐隐,明润含蓄而光泽,是体质强健的表现,人在患病时面部色泽可能发生异常改变。

脉诊

苗医认为脉诊时间以清晨为佳,平时脉诊也要选择清静的环境。

嗅诊

以闻辨气味的结果来断定病情、病证、病势的一种诊断方法。

听诊

听说话声、听呼吸音、听咳嗽声、听饱嗝声、听呻吟、听肠鸣音

摸诊

医生用手对病人身上有关部位进行有目的的触摸,以了解所摸部位的温度、痛觉情况、包块形状、大小、软硬、波动感等,从而对疾病做出判断的一种诊断方法。

弹诊

医生用一手或两手的手指,提拿病人肌肉筋膜,提起后迅速放手,如弹墨线状。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苗医的诊断方法了。苗族人还认为“百草皆为药”,因此,苗医的医药品种非常多,且传承下来的苗药的疗效都很高,而与中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