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消阴长”之际如何养身心
中医里面从阴阳的角度分析,秋季属于“阳消阴长”的季节,那么这样的季节,如何养生保健呢?看看中医专家的建议吧:
季节转换对*的影响很多。如“春困秋乏”:秋季来临,气候凉爽舒适,为何仍感困乏?原因是*经高温酷暑的消耗,气阴均有较大损减,因而需要调、补、养。“多事之秋”:秋季是*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季节,因此人们易患感冒、腹泻等疾病,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等都可因天气较凉、气温下降而有加重趋势。
皮炎、流行病多发:由于很多昆虫为过冬储备能量而活动猖獗,野外旅游者要防止蚊虫叮咬,发生皮炎,注意饮食卫生。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也在秋季多发。情绪变化:美国神经病专家研究指出,秋后白天变短会影响*生化过程,干扰生物钟调节机制,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甚至于引发精神性疾病。加之秋风萧瑟、落叶满阶,寒蝉衰鸣等景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灰色心理,怪不得古人碰上下雨都要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这个“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中医保健的要点就是要保养内守之阴气,而保养措施则从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多方面着手。
首先,在起居衣着方面,为解除秋乏,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保养和补充消耗的阴气。至于衣着,民间有“秋冻”的说法,意在秋风虽凉,不忙添衣。事实上,秋冻要适度,过度加衣会使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但过度秋冻,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则可致风寒外袭,致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发生。
饮食是补充*阴气主要手段。秋燥伤津,补充津液气阴为第一要务。秋天人们易感觉唇干舌燥、干咳无痰,这是肺胃之阴不足,可选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百合、雪梨等进补。症状不明显的,选以上中药1~2味泡当茶饮或蒸(炖)雪梨均可。如有症状,需请医师辨证配方,则可事半功倍。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也是养阴有效方法,有条件不妨多食用梨、猕猴桃、西瓜,蔬菜中的绿叶菜、冬瓜、藕、芝麻等也是养阴佳品。肉食海鲜有助补阴,但要适量,不可食用过多。
调节情志,防止“悲秋”是秋季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天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为什么老人容易“悲秋”?这符合中医“天人相应”说,秋季寒气逼人,秋风萧杀,草木凋零,最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尤其对于那些空巢老人,更易伤感。解决这问题的办法是多参加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只要不违背保健原则,动比静好。当然,凝精敛神、静心悦志也是保健的好方法。
运动调节。常见的户外活动,舒展筋骨,登高赏景可使人心旷神怡,太极拳、气功都是传统的保健项目。
适当运动是四时保健的内容。不管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兴趣爱好如何,都可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锻炼,但有几点季节性的注意点必须重视:秋天多雾,雾天不适宜户外运动。清晨不适宜在林木茂密处运动,因夜间树木释放二氧化碳很多,氧气含量少,对健康不利。防止过劳。过劳可使汗液外泄,津气流失。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和诱发心绞痛、心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将养生之道授于今人,寄希望今人领悟养生精髓,并将养生之道完美地诠释到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能做到颐养身心,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进而延年益寿的养生境界。
-
女人气血不足怎么办?3个妙招让你气血充足女人气血不足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并且会有腰膝酸软的情况,红豆和红枣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可以食疗调养,多吃些调理
-
哪些中西药不能同时服用 你知道吗我们都知道,有些疾病是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有些中药和西药是不能同时服用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些
-
怎么延缓衰老 小跑健脑 下蹲强心怎么延缓衰老呢?我们的机体就像是一台机器,是有若干的零部件组成的,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的使
-
怎么净化血液 八种食材来助力血液是身体健康的源泉,把营养物质疏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维持生命的健康。如果身体的血液出现了问题,那么身体的健康就会
-
怎么缓解久坐的危害我们都知道久坐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会伤害心脏的健康,伤害腰椎的健康,伤害肾脏的健康等等,那么怎么缓解久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