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吃羊肉 温中散寒 温补气血

伏天吃羊肉 温中散寒 温补气血

炎热的三伏天怎么才能防暑降温呢?你觉得伏天吃羊肉怎么样?很多人会说啦,冬季吃羊肉都会上火,夏季吃羊肉岂不是火上浇油。中医介绍,伏天吃羊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还能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伏天吃伏羊,热食也养生

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上海郊区当地人将“羊肉烧酒”当作一种夏季养生之法,许多人至今保留着三伏天天天吃羊肉、喝烧酒的习惯。

事实上,上海不少郊区伏天吃羊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按当地人的说法,越是天热就越要多吃羊肉,所以越是伏天羊肉越是火。当地还流传着“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养身之谈。羊肉性温,三伏天吃羊肉,再喝上一杯烧酒,吃后全身大汗淋漓,据说可“驱散五脏积热,释放体内毒素”。

三伏天吃羊肉养阳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三伏天里吃羊肉,有一定的养生依据。春夏吃羊肉养阳,等到冬天,手脚不易冰冷。有些人伏天时内有积热,食用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不过,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伏天吃羊肉并非多多易善,也并非人人都适合这样的养生方法,尤其是一些热性体质的人,切莫随意尝试。

三伏天品食羊肉俗称“伏羊”,历史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我国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的人们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长久以来流传着“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大暑吃羊肉汤,冬天不用穿绒衫”的说法。

冬病夏治喝羊汤

中医有‘冬病夏治’传统,‘冬病’是指一些与阳气不足有关的病。所谓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即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及胃虚、阳痿等阳虚症。据《本草从新》记载:‘羊肉能补虚劳,益气力,壮阳道,开胃健力。’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湿度最高的季节,此季节*阳气也最为充足,加之自然界也是一派火热,喝羊汤可以形成‘内外夹击’,使体内寒气驱逐体外,能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因而夏季是‘冬病’最佳的治疗时机。

用补益方法,增强身体抵抗力,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冬季发作。《黄帝内经》有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对于那些需要冬病夏治的患者来说,适时多吃羊肉可以祛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起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年老时体弱多病,是因为少壮时太贪凉。因此,在夏天适当的吃点热性食物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看,羊肉味甘性温,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