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进补有讲究 需按时令来进补

中药进补有讲究 需按时令来进补

保健养生已经成了人们共同的认识,做好日常的保健,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说到养生不得不提到进补,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除了多吃点营养食材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补。中药进补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进补呢?

中医通常把补益类中药分为四类:即补气类中药、补血类中药、补阴类中药、补阳类中药。其中补气中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补血类中药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桑葚、龙眼肉等。补阴类中药有: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黑芝麻等。补阳类中药有: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蛤蚧、杜仲、核桃肉等。那么,如何使用这些补益类中药呢?中医上主要是依据病情和时令来选择。

一、根据病情补益

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用药治病如此,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

气虚:当出现困倦乏力、气短、不愿多讲话或讲话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稍加运动即大汗淋漓时,即可判为气虚。这时就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成药或汤剂。

血虚: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口唇与指甲盖色淡、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阴虚:常见身体消瘦、头晕耳鸣、嘴唇殷红、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即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阳虚: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是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又会影响气弱;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必须根据症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