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析 食疗养生的四大原则

中医解析 食疗养生的四大原则

中医食疗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食疗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下面中医就为大家介绍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总结出的养生原则: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认为坚持饮食养生,能活百岁,由此反映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态饮之意。如晋代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当“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五味调和,不可偏胜”。古代医家还认为,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如(真人养生铭》所言:“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日:“纵然禅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果《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每天吃lo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预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

祖国医学“饮食有常”,在饮食卫生方面,包括按时、按量、细嚼、寒热适宜等内容。如《养生庸言》云:“不论饭菜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张呆在《医说》中说:“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如气血虚的人,冬春季宜进食温热生血的当归羊肉汤和桂圆肉、大枣等滋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