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阴火”?气虚生郁所致

何来“阴火”?气虚生郁所致

  气虚是阴火的原始病理

  《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主要讲的是因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度等,导致脾胃受伤的证情及治疗等,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本的病理了,而气虚的基本表现则为乏力,肢体沉重,气短,懒言,嗜睡,纳差,口不知味,虚喘,小便数而不渴,多唾,鼻流清涕,自汗,恶风寒,或腹痛,或腹胀,或便稀等等,这也是原著中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的原因了。至于阴火一证,也是以气虚为原始病理的,这一点已有共识。

  郁滞乃阴火的直接原因

  阴火如何产生?气虚怎样演变为阴火?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有较详细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 湿气下流,郁而生热

  李氏曰:“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 闭塞其下, 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这里的关键是“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既然称“闭塞”,那么这个阴火的来源就只能是一种解释, 即“湿气郁阻生热”,也就是说,由于脾胃虚弱,难化水湿,湿气下流,闭塞于下,郁而生热,从而形成李氏所谓的“阴火上冲”。至于原文所称之“肾间”,我认为理解为下焦、下部等为妥。

  2. 气虚下陷, 郁而生热

  李氏曰: “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这里所谓的“气不足而反下行”,似现代所谓的“气虚下陷”。一般而言,气虚与火逆无直接联系,即气虚不直接产生火热。但是,气郁则可以是产生火热的直接原因,况且气虚又是产生气郁之常见因素,从而形成气虚与气郁并见。所以气虚下陷,致气郁下焦,或气湿郁滞下焦,而后郁而生火而上炎,这是阴火产生的又一机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阴火的机理,实际是发生在气虚下陷基础上的湿阻生热或气郁生热。至于郁的表现,则可为腹痛、腹胀、嗳气等。另外,临床上常见的气虚脏器下垂证情,也可以认为是气虚基础上发生的郁滞。在此,虽然不排除气不生血、血虚发热等的可能性,但按照李氏原意,气虚下陷,因虚生郁,因郁生热,才是产生阴火的主要病理。另外,作为治疗本证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正好能体现补虚为主、虚郁并顾的功能。需强调,这个“火”,是真有火(或称热),绝不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