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耳

望耳

耳为肾之窍,手足少阳经之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亦行于耳之前后,故曰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与肢体的反应点,尤其与肾、胆的关系最为密切。

1.色泽变化 正常人的耳,色红润而光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耳的色泽变化有:

耳轮色白,常见于暴受风寒,或寒邪直中者;若耳薄而白,为肾败,见于垂危之人。

耳轮青黑,常见于剧痛患者;若耳轮干枯焦黑,多为肾水亏极,可见于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下消证。

耳轮红肿,则属少阳相火上攻,或为肝胆湿热火毒上蒸;若小儿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形态变化 正常人肉厚而润泽,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

耳的形态变化有:

耳薄而小是形亏,属肾气亏。耳瘦削者是正气虚,多属肾精或肾阴不足。 耳轮萎缩,是肾气竭绝,多属死证。

耳肿起色红者,多属少阳相火上攻。

耳轮甲错,为久病血瘀。

耳内长出小肉,形如樱桃或羊奶头,称为“耳痔”。若小肉头大蒂小,状如蕈,称“耳蕈”。若小肉如枣核细长,胬出耳外,触之痛者,为“耳挺”。三者皆因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郁结而成。

3.耳道分泌物 正常外耳道有耵聍腺分泌耵聍液,还有皮脂腺分泌物,干后是白色碎屑。有些人耵聍液长期呈油状液体,俗称“油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耵聍过多,结成硬块,可阻塞耳道,影响听力。

耳内流脓为“脓耳”。黄脓曰“聤耳”,亦曰“耳湿”;白脓曰“缠耳”;红脓曰“耳风毒”; 臭脓曰“耳疳”;清脓曰“震耳”。皆由足少阳、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