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药鸭胆子!

清热解毒药鸭胆子!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可以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可以治疗原虫痢,原虫引起的疟疾,另外,现在最常用的是外用腐蚀赘疣,鸦胆子有毒,尽量避免内服。

鸭胆子是来源于苦木科的,这个鸭胆子这种乔木,小乔木,它成熟的果实,用它的整个果的果实。这个果实比女贞子干了稍大一点,它里面有一个硬壳,硬壳里面才是种仁。在有的书上把鸭胆子又叫做苦参子,因为它非常苦,但不是苦参的种子。这个有名的医药学家张锡纯就犯了一个错误,望文生义,因为本草文献有些说鸭胆子又名苦参子,那么张锡纯就在他的著作里面称,“乃苦参之种子也”,这个就错了,张冠李戴了,它有苦参子的名称,但决不是苦参这种植物的种子或者果实。

这个药的清热解毒,主要是治疗痢疾。这个鸭胆子治疗痢疾,它只能用于原虫痢,对于细菌性的痢疾,没有效果。鸦胆子用于休息痢,这里指的休息痢,实际上就是回避了原虫痢。其实应该说不要回避,就是明确的根据西医的诊断,就是用于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腹痛便血,时作时止。这样子就很明确了。因为在本草学当中,前人其实认识非常准确。比如说在《本草纲目拾遗》,这个鸭胆子,就是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首先收载的。《本草纲目拾遗》里面收载这个鸭胆子是治疗冷痢久泻,这个冷痢久泻就相当于休息痢,实际它已经有诊断,很明确。那么这个冷痢久泻,外无烦热躁扰,就是患者不发烧,有的痢疾初期要发烧,“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里面没有很突出的腹痛症状,有赤白相间,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注意这个赵学敏说的这种冷痢久泻没有里急后重,它大便很流畅,也就是说这个里急后重这种症状没有才会这样子流畅的,而且小便是清长的。尽管它没有明确提出是原虫痢,在当时没有这个名称,但是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的这一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了,鸭胆子只用于这种痢疾。但是我们现在加上了里急后重,赵学敏就明确说了,这个痢疾是没有里急后重,大便是很流利的,很流畅的。总不应该再保留这些文字。在这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居然他把鸭胆子误认为是苦参之子,但是他也说它是凉血解毒的要药,它治疗的这个疾病也是一种血痢,赤痢,它没有脓,不是便下脓血。其实我们详细地考察前人,他们认识非常准确。所以我们现在在很多书上,这个鸭胆子在这种表述当中,似乎那个细菌性痢疾还能用,其实它不用,没有效,而且毒性很大。这个是要注意。当然这个原虫痢本身不多见,当然现在西药里面也有治疗原虫的药物,所以就算是真正发生了,鸭胆子可以用,但它也不是必用之药,因为毒性很大,所以它临床实际上价值并不是很大的。大家知道它这个方面的一个用途。

另外用于疟疾,那么这个疟疾也是原虫引起的,象白头翁一样,鸭胆子也可以使用。

鸭胆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外用,把它用来腐蚀赘疣,赘疣,赘就是皮肤上的一些赘生物,疣就是广泛的由病毒引起的,有的地方叫瘊,病里面一个侯,那个就叫寻常疣,这一类的都可以局部使用,不要让它腐蚀正常的皮肤或者肌肉,它局部可以坏死脱落。有的用来治疗鸡眼也是这个道理。用的比较多的是外用这方面。

另外,根据它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有的人研究它在治疗病毒类疾病方面的一些潜在的应用,比如说将它作注射剂,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最后还不能肯定。

更主要的要了解鸭胆子是它的毒性,有毒的。那么这个药的毒性,比如说口服了以后,对胃肠就有腐蚀性,对肝肾功能也有明显的损伤。所以这个药在临床上不应该多用。除了外用以外尽量少用。

那么传统口服这个药的时候,一般是轻轻地把鸭胆子的果实,把它表面的果壳敲破,取里面完整的种子,用龙眼肉来包裹,整个把它吞下去。那么它在胃里面的,是缓慢的龙眼肉消化以后,里面的药出来,所以就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现在是装在胶囊里面,尤其是肠溶性的胶囊,避免对胃产生不良的刺激性。所以注意这个鸭胆子的用法和使用注意。用法一般是吞服它的种子,每一次不多,就5~12粒,或者用龙眼肉,或者装在胶囊里面,不入汤剂,不能做汤剂。做汤剂不但很苦,而且有腐蚀性。因为它对胃肠道、对肝肾都有损伤,那么这些地方不健康、不正常,比如说有溃疡,有胃炎,或者肝肾功能本身就不好,一般都不要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