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多人不怪”在日本行不通,为什么?

“礼多人不怪”在日本行不通,为什么?

前不久,我们日中韩经贸协会组织每年一度的发奖仪式,颁发“中日经济合作贡献奖”,日本岛根县的小松电器的社长小松昭夫先生多年来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评为一致推选他获此奖。等我先前与他沟通时,他给我来一句:“孔先生,日本跟中国不一样,礼多人要怪,知道你从礼仪角度发我这个奖,但我无法接受,这里太重了。”

他这一推辞,让我很不理解。我就想在日二十多年,不知被人退回多少礼物,为什么?中国人喜爱“礼多人不怪”,而日本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敢无缘无故接受你的礼,无功不受禄,只要接受了,就会不安,想办法偿还给你。所以,我发现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好贿赂,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将礼法结构纳入视野,既可发现日本与中国的差异。确实,尽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各个方面,但对吉田孝的上述观点,我们却很难提出异议。

这不仅因为古代日本具有作为律令国家的文明和作为首长制的未开化两重结构,不仅因为日本直至江户时代,仍未建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重要象征的礼乐、礼制秩序,更因为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的表现方面,日本人和中国人迥然有异。

日本是一个礼仪之邦,因此,必要的礼仪是人们必修的功课。在日本,几乎一切问候致意均伴以鞠躬。鞠躬不仅具有崇拜的功能、致礼的功能、问候的功能,而且直观地反映了日本人人际关系中的等级秩序。

具体地说,日本的鞠躬礼大致分为三种:最敬的鞠躬礼、普通的鞠躬礼和轻微的鞠躬礼。最敬的鞠躬礼具有崇拜的功能,它的动作很慢、很深,从而显示出最大的尊敬。这种鞠躬礼一般只在神社和佛寺,在国旗之前施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人对天皇也行这种最敬的鞠躬礼。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因为,战后发表了《人的宣言》的天皇已经从“神”变成了人。普通的鞠躬礼和轻微的鞠躬礼均具有致敬、致意和问候的功能,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前者的动作和作法是:双手紧贴大腿两侧(女子双手放在膝上),身体向前倾斜三十度左右,持续约三秒钟。后者的动作和作法是:双手自然地垂于两侧,身体和头部稍稍前倾,持续约一秒钟即可。

鞠躬礼的“梯形结构”和日本社会的等级序列是相对应的。在日本,等级观念具有根深柢固的基础,至今依然普遍存在,成为日本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日本具有“垂直型社会”的结构,具有这种社会结构的日本和西方社会殊然有别。因为,日本的等级差别并不意味着,至少并不始终意味着阶级的差别,并不意味着日本社会被刻板地划分为处于凝固状态的不同阶级。

几十年来,民意测验的结果一直表明,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而且,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贫富差别不甚悬殊。在日本,大部分地区都是深宅大院、豪华公寓和简陋的木屋、小店铺及办公楼比肩接踵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美国的格罗斯角或斯卡达那样的富豪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