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与健康的7个疑问

无偿献血与健康的7个疑问

近5年来最强寒潮来袭的同时,中国很多地方也遭到了血荒的困扰——血库血液储备难以维持正常需求。

 


对当下血荒原因的追寻,官方的说法无外乎两点:一是天气变冷,让想献血的人不方便献血;二是作为献血的主体的大学生、农民工因为城市改造等原因,献血数量在减少。

一项关于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到46.6%,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

这种不信任是基于当下的社会事实,输血被感染上疾病的报道屡屡出现,成都发生过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花肥浇灌兰花的事件,从献血到医院输血的利益链条至今仍是黑箱,血站也经常暴出血库变“金库”的腐败案例。

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属需要用血时,免交费用或减少费用。尽管不断有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但是仍有不少市民对献血产生的健康问题存在种种的疑惑。因此面对这些困惑,在下面做一个总结:

问题1:献血能治疗疾病吗?

献血能促进骨髓造血,而且对于很多吃出来的营养过剩病有益,例如可以降血脂。但不能把献血当作一种治疗的手段。

问题2:献血会让体质变虚?

身材正常的人约有4000~5000毫升血液,失血超过10%才会有明显的感觉,包括头晕、心悸、四肢无力等,女孩来月经时也会有这些症状。如果在短期内大量失血,症状会更加明显,可出现苍白、出冷汗等。献血的量是根据人的公斤体重来计算的,一般献血300毫升不会影响生理需要。

问题3:脑力劳动者不宜献血?

有人认为献血后身体会产生酸性成分,可影响脑细胞,让人觉得头晕,思维变得迟钝。其实献血后身体可以自动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释放氧气的比例,增加心脏输出量等机制避免缺血缺氧的发生,脑力劳动者顶多会有很短时间的不适。只有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例如一下子少了10%的红细胞,才会有酸性增加的问题,这时*会自动调整血液分配,外周血管肌肉收缩,优先向心、脑、肾这三个重要的器官供血。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在献血时感到头晕——这其实是心理作用,与失血无关,放松情绪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