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理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
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
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解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
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
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解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相关文章
-
老年人头晕失眠怎么办?生活中不少老年人会出现头晕失眠的状况,造成头晕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也可能是烦闷的情绪引起的,睡眠
-
山药怎么吃好 推荐4款祛湿食谱山药怎么吃好?我们都知道山药是甚好的养生食材,适当的食用山药可以起到补脾养胃,祛除湿气的功效,春季时节我们容易受到湿邪的
-
吃什么能补肾壮阳 推荐三道“男人菜”中医讲究食疗养生,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也有着不同的食疗功效,那么吃什么能补肾壮阳呢?这是男性朋友们都想了解的。
-
春季喝什么汤好 推荐三款养生靓汤春季喝什么汤好?饮食养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汤品是不错的选择哦,喝汤更容易让我们吸收其中的营养,适当的喝汤对我们的消化
-
小编总结 食用味精的八个误区味精是家庭主妇们下厨的必备调味品,在美食中加入一些味精,那么菜肴的味道会立刻变得鲜美起来。但是食用味精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