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要健,常需三分饥与寒
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症状,多发于气候多变季节,绝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认为反复感冒发热的患儿多脾肺虚弱,卫外不固。其实小儿阳气未充,脏腑娇嫩,脾肺气弱,卫外薄弱是正常的一种体质状态表现,后天调护失宜才是反复易感的原因。
古语云“小儿体要健,常需三分饥与寒”,合理的呵护、养育态度很关键。时下的儿童,家长太过溺爱,如衣被过暖,阳不得泄,常易内蕴生热;乳食喂养过多,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偏嗜,日久导致食滞内停,又易滞生痰热。故每遇气候乍变,内郁之热极易招致外邪,如此内外相应,发热常缠绵不愈。同时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偏盛,外邪易从热化,往往一开始见表证的同时便兼见里热证,单纯表证者极为少见。故儿科发热多为肺胃相感,表里同病,因此小儿发热开始即是表里同病。因此早期治疗就宜表里双解。
泻下即是因势利导,清泄胃腑积热,导热从大便外泄。肺与大肠相表里,泻下之法,有畅下疏上之功。泻下既可消除胃腑积热,又有利于肺气的宣降肃发。因此小儿发热使用泻下法,宜尽早使用。但婴幼儿毕竟脏腑娇嫩,因此泻下要适当佐用,且中病即止,不宜重用,以“得便”为度。而且小儿外感发热用泻下之法,意在清泄里热,也不必拘泥于“得便”与否。这在临床也得到证实,临床大多数患儿服药后多数并无明显的腹泻表现。小儿脏腑虽然娇嫩,但是稚阳稚阴,易损也易复,若无外邪滋扰,恢复平衡很快,所以若无特殊情况,一般外感不必用调补法,泻下之意实为祛邪,正所谓祛邪即是扶正。大黄经酒制后,借酒上行,药性缓和,上可清肺热,中可清泄胃腑积热,又有消食导滞之功,用于小儿肺胃积热外感发热尤为适宜。
近年中医药在儿科尤其是婴幼儿疾病中的运用日渐萎缩,这除了因为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足外,与中药服用的特殊性不无关系。小儿用药贵乎神速,中药汤剂应以精,简,便为原则,用药要药少而力专,既要提高疗效,又要便于服用。临床用药亦应分多次服用为宜,一是尽量避免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时多次服用可使药物持续充分发挥疗效。
相关文章
-
孕妇泡温泉有太多的危险,请不要冒险!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孕妈妈,好好的养身体保胎是孕妈妈们的首要任务,说白了,怀孕的女人就是王后,只负责好好的享受生活,而且必
-
玩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有哪些呢?家长要重视起来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仅是实际生活中的,还有在精神的依赖,手机就是其中一个,很多人甚至有手机恐惧症,手机只
-
中医里帮助孩子快速退烧的方法孩子的抵抗力相比于成年人来说会差很多,因此孩子往往都是经常的感冒发烧,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一个春季时节雨纷纷的时间里,天气温
-
孩子上火吃什么水果好呢?吃梨可清热润肺孩子上火吃什么水果好呢?孩子本身的新陈代谢就快,再加上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零食,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严重的挑食现象,导致孩子上火
-
孕妇想泡温泉?你一定不能同意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怀孕的孕妈妈来说,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解决才是最好的,这样的现象,那么有很多的人们在平时的时候都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