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医频道 > 中医精粹

经络治疗:声东击西巧扎针

经络治疗:声东击西巧扎针

治面部神经麻痹不在脸上扎针,而在小腿或前臂上取穴(如后溪、阳陵泉、通里等),治感冒头疼不在头上扎针,而在前臂进针(如曲池、合谷、外关等),专家的治疗室里,常常会看见这样“奇怪”的场景,不少病人往往眼睛里带着问号开始扎针,而不超过2次,问号就不见了。


  远端取穴,这是经络治疗的一个特色,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隔空打穴”一样,隔着很远的距离,就能一下子把病痛“击中”。张主任说,这种方法既符合中医经络治疗的原理又有新意,对面神经炎西医认为早期不能针灸,因为面部相关局部特别脆弱时,再用针去刺激它,易造成重复损伤,对神经恢复不利。而中医认为早期一定要针灸,否则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但是取穴却多在面部。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由于经络空间是上下贯通的,因此能通过对四肢部位的远端取穴来调整面部的局部组织,使面神经周围的组织空间恢复常态,炎症自然会快速消除。从临床上看,对某些经络敏感的人,在一个小时内就会产生效果。

  此外,还有些面神经炎的患者,如果颈部肌肉僵硬,会影响到该侧的血液循环,间接影响面神经,所以还可以同时用手法推拿调节颈椎及面部,以加快治愈速度。

  当受寒后,皮肤、肌肉等组织会立即收缩,使其空间狭窄,影响热量的散发,这是感冒后“上火”的原因,而皮肤肌肉空间的狭窄还可以压迫其中的血管及神经等组织,产生某些部位僵硬、咽部肿痛、咳嗽、头痛等症状。

  因此,在前臂等部位寻找到一些相关的敏感穴位及压痛点,如外关、曲池、合谷、风池等,进行相应的针刺或点按,可以很快改善症状,使风寒束表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除。

  可见,远端取穴是根据*中存在广泛的空间系统,通过四肢取穴可以调整*的内脏等部位,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经络还能治啥病?(相关链接)

  未济综合征:女性较常见,下腹及手脚常发凉,而面部又特别容易上火,出现如粉刺,口腔溃疡等症状。

  通过对机体经络空间的调节,使机体下部的风寒减轻或消除,使上下气血空间平衡,症状自然会消除。

  一般在下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等附近取穴,两天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