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医频道 > 中医精粹

中药:药物体积用量大小和煎剂质量的关系

中药:药物体积用量大小和煎剂质量的关系

中药汤剂原料的制备有“咀”、“煮散”、“饮片”、“粗末”之分。最早的中药汤剂在煎煮时多作咀(咀是古代的制剂法,用口将药物咬细如黄豆大小入水煎煮)。唐以后将以粗末形式应用的汤剂称为“煮散”。宋金元时因战争的影响,药材缺乏,在当代医家如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等提倡下,应用煮散以克服药源的不足。追朔文献,提高药物使用率的煎服散和冲服散,从《内经》、《伤寒》、《金匮》到《千金》、《外台》,就有了初步发展,至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惠民药局就进行了全面推广。明清以后注意到药物本身外形的美观,这样就开始了饮片,减少了煮散的应用。

从“咀”、“煮散”改为饮片,在工艺上说是一种进步。因饮片外形美观,配方时易于校对。但饮片有一定的厚度,一定的大小,甚至有的用完物,通过短暂时间的煎煮,药物的有效成分往往不可能全部煎出而随药渣的弃去浪费了。如煎煮不得法,茯苓、淮山药之类煎后中心部分还是干的,大枣、党参煎后还是甜的。

对药物的粉碎度要遵循:①对全草、花、叶及质地疏松的药材,其粉碎度对煎出率影响并不大,没有必要粉碎;②对于质地坚实的根、根茎、种子和果实类药材,粉碎成颗粒,既能提高煎出率,又能节省药材;③粘液质较多的药材,采用饮片煎著效果好。因为粉碎会增加药液粘度,不利扩散。

那么中药用量的大小,究竟和煎药液的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关系如何呢?有人实验证实,中药处方用量过大,并不能按药量增多而提高煎出率的系数,换句话说,临床应用中药,如剂量过大又不讲究煎煮方法,药物的许多有效成分被破坏浪费了。再从药物的作用来看,在一定范围内,药物之浓度增加,则其作用每与俱增,若药物达到最大作用后,再增加其浓度,亦不能增加其作用,甚或达到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