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医频道 > 中医精粹

瓜蒂散与“胸有寒”解析

瓜蒂散与“胸有寒”解析

 《伤寒论》171条载:“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精要地对痰浊水饮停聚气道、宿食阻聚上脘的病机病证及救助治法,作了深刻论述,指出痰浊壅阻气道,或饮食停塞上脘,升降之路阻、出入关隘闭,上下不通、气机闭塞,以致痞隔而不得呼吸、气碍而不能通降,病势殊为危急,若不使用“其高者,因而越之”的速吐迅扫治法,将有气机闭、神明乱之虞。危困之际,惟有涌吐一法,方可壅蠲气畅而神机自复。然而历代注家误将“塞”字传为“寒”字,以致生出种种不同观点:

 

 一、“寒”为“痰”字  《千金方》引本条时,迳将“此为胸有寒”改为“此以内有久痰”。方有执谓:“气上冲喉咽者,痰壅上逆,或谓喉中声如曳锯是也。”喻嘉言也注:“此非外入之风,乃内蕴之痰,窒塞胸间。”任应秋《伤寒论语译》更附和其说:“胸有寒,寒即指痰言。”以痰解寒,概念不清。盖仲景主论伤寒,岂能在此关键处,舍痰而混寒?

 

 二、“寒”为“邪”字  成无己谓:“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于胸中。”柯琴《伤寒论注》也谓:“寒邪结而不散,胃阳抑而不伸,故此成痞象耳。”二解虽有见地,然“邪”有多种,寒、热、痰、食、毒物等均是,何独寒邪?又经文所记,何处独言寒邪?的确,“胸有寒”,最易理解为胸中有寒邪或寒气。然胸为清旷之区,治寒之法,非用温散不能以为功。若误用涌吐,反伤其阳,岂非害事?

 

 三、“寒”为痰饮  尤怡《伤寒贯珠集》注:“此痰饮类伤寒证。寒为寒饮,非寒邪也。活人云:痰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正此之谓。”吴坤安《伤寒指掌》邵仙根评:“寒抑胸中之阳,病在阳明之表,此即痰饮类伤寒症。”痰饮可有多种变证,然“寸脉微浮”等又似与之不合。且仲景立有《痰饮》专篇,何独以寒字含混概包痰饮?观仲景治痰饮,主张“温药和之”,涌吐法未其有也。相反地324条却有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戒律。

 

 四、寒为宿食  不少人依据354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所训,把171条之“寒”与本条之“邪”等同看待。若果真如此,仲景何不直接在前条中加入“脉乍紧”、“饥不能食”,反要独立条文?考《金匮·腹满寒疝素宿食》有“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等句,可知“紧脉”为“宿食”特有之脉象,因知其所论乃以“食停”为关键。且“寸脉微浮”,与“紧”迥异,何能混为一谈?而171条所论,则是囊括了痰饮、水浊、宿食甚至毒物等的“堵塞”,自与其它条文有别。

 

 众说纷纭,难衷一是。究其原因,实乃由于古代竹简木牍的变形,抑或刻画、抄写传误,致使“塞”误为“寒”,后人未识其真假而以讹传讹。笔者认为 “寒”乃“塞”字误之理由是:

 

 1.塞”“寒”形近,而寒为医学常用之字  “寒”与“塞”,字形颇近,极易混淆。在古代竹简作书条件下,刀刻或笔写,又都容易把底边的“两点”同“土”字相混。特别是经年较久的竹简书,不免磨损、裂缝。假如裂缝恰在“塞”字正中,后人便会将“塞”字误为“寒”字。

 

 2.“塞”字标示着更为广泛的病症与病机  无论痰壅、饮聚、食停,也无论邪毒阻闭咽喉等,都属于气道或食管的堵“塞”,都能导致“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等壅“塞”病症。因此,原文用“塞”字,殊为符合病因、病机、病症的客观实际。“胸有塞也”,直接道出了“痰食上塞”的特点。

 

 3.瓜蒂散涌吐痰食毒物而能决壅“塞”  瓜蒂散涌吐而掘塞,《伤寒》354条的痰涎壅塞、《金匮·腹满寒疝宿食》24条的宿食停塞,都用瓜蒂散以决壅通塞,使气道通、食管畅,呼吸自复自如、胸中窒闷自除。就此可知仲景用“塞”字,理所应当且又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