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示腹泻治疗误区

专家揭示腹泻治疗误区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以下是治疗腹泻的几个误区。

误区1 拉肚子是小事不用吃药

老张感冒后出现水样便腹泻,他想,拉肚子是小事,根本不用吃药,过两天就好了。可没想到的是,腹泻不仅没有马上好转,还出现了发热和腹部疼痛。

专家点评:确实,大多数急性腹泻不用吃药就可以自愈,尤其是胃肠明显受到寒冷刺激引起的腹泻,一次或两三次水样粪便后嘎然而止,不留“后患”。但是,有一部分急性腹泻要给予相当重视,必须接受药物治疗。下列线索可供参考:①病毒性腹泻常呈单纯水样便。②沙门菌感染性腹泻常伴发热,较少出现腹部绞痛和黏液血便。③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通常排大便次数频繁,呈水样便,无高热和严重腹部绞痛。④志贺菌感染性腹泻有30%~50%病人出现发热、腹部绞痛、里急后重等症状,50%的病人大便带黏液,40%的病人大便带血。⑤葡萄球菌感染常有呕吐而无发热,腹泻较少;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有严重腹部绞痛和腹泻,但较少发热。

误区2 发生腹泻赶快用止泻药

小李去海边旅游,因担心“路边摊”的海鲜不干净,一直不敢吃。临上飞机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去海鲜大排档大快朵颐。没想到刚回家,便开始拉肚子,她赶紧开始吃止泻药。

专家点评:发生急性腹泻立即想到止泻,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在旅途中,腹泻更是不便和痛苦。但是,腹泻又可以看作是排出肠道细菌的保护机制。因此,如果条件允许,例如在居家情况下,不忙用止泻药,先解几次大便,以利于肠道细菌和毒素排出,对于腹泻早愈也不无益处。当然,如果大便次数过于频繁,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要及时补充液体。

误区3 肚子痛赶快吃止痛药

周末,小刘和同学聚餐,饮酒、吃菜较多,回家后出现腹痛、腹泻。小刘家人赶紧来到药店,要求购买止痛药。药店药师了解小刘的病情后,劝告他家人,不要用止痛药止肚子痛。

专家点评:急性腹泻时,腹部绞痛是因为肠道平滑肌发生了强烈痉挛,与感冒时的头痛、肌肉痛机制不同,所以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是没有用的,有时反而会加重胃肠黏膜的炎症性损伤。其实,大多数腹泻时的腹痛在排便后都会缓解或消失。因此,在出现剧烈腹痛、呕吐时,可以用阿托品这一类胆碱能神经拮抗剂,最常用的是易蒙停胶囊、654-2针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