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饮食频道 > 健康食代

见证:小小月饼的沧桑巨变

见证:小小月饼的沧桑巨变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至今,中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不过无论是在过去要惦记着柴米油盐的年代,还是物质大大丰富的现在,寓意着家庭团圆的小小月饼见证着时代、观念的变迁。月饼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让人们多了对生活的品味。

一个月饼切16份

月饼变化最巨大的莫过于最近这三十年,而对月饼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那一辈人。

李女士就是属于这一辈的人,回忆起小时候,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5个兄弟姐妹从每年八月初一开始就盼着中秋节的到来,除了可以和邻居、亲人一起点纸灯笼玩耍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吃上那么一小块月饼。

回忆起孩提时吃月饼,李女士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稀少的品种、轻薄的分量,但还是很享受那种甜滋滋:“当时经济困难,月饼很多都是用番薯、瓜子做馅,用蛋黄做的很少。月饼供给还不是很保障,拿着粮簿去买月饼,规定家里几口人买几个月饼,配上月饼盖上印:已购月饼几个。你就不能再买了。我们六十年代的时候兄弟姐妹又挺多的,所以就买最便宜的。兄弟姐妹一早就去排队,好一点的就买到豆沙,莲蓉的挺少的,买到蛋黄的还要争着吃。父母在中秋节晚上,把月饼切成16块,大家分着吃。”

由人工搓制到流水线生产

说到月饼在这几十年从制作、生产、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的变化,老资格的月饼师傅就最有发言权了。郑明坤,广州酒家企业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的月饼生产高级技师,13岁开始做月饼,从做人徒弟到为人师傅,40多年里亲身经历了月饼的变化,生活的变化。郑师傅说,月饼的发展和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特别在那个副食品实行计划供给制的年代,原材料的供应限制了月饼口味的选择: “最初做饼的时候,搓制是用人手的,包也是用人手来包的,甚至放蛋黄也是用人手的。我们做小孩的时候,面粉就只有标面,另外一个就是精面,用的是土制的花生油,甚至菜油、豆油,糖没有像现在分得那么细,碳化的、硫化的优质糖。以前经济困难,莲子比较缺,市民找原材料充饥也难,当时莲蓉是比较名贵的。以前的品种比较单一的,就只有莲蓉和豆沙,月饼做出来也硬梆梆,没有光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