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做灾后心理援助不宜将自身想法强加于人
昨日,华南师大赴川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在都江堰四川农业大学的安置区展开救援工作。该安置区有来自都江堰、汶川等地转移过来的约1000名灾民。心理辅导队分成3组对35名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对象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四五岁儿童。
心理专家表示,志愿者此时无需对灾民进行“大动作”抚慰,学会如何做个优秀的聆听者更重要。对待儿童,队员们一般通过绘画等方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其他对象则多以交谈为主。 
  天天寻找已经遇难的儿子 
  援助对象:30多岁的妇女,失去多名亲人 
  灾民症状:不相信噩耗,常在废墟中找儿子 
  “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前一天他才刚满10岁!”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灾民群众安置点内,一位30多岁阿姨喃喃自语起来。志愿服务队队员李秋丽坐在她旁边,认真地倾听着。地震中,阿姨的儿子被埋在倒塌的教学楼中。但阿姨始终认为儿子还活着,一直在学校废墟里寻找,在幸存学生中一个个地辨认。 
  “十年来我一直都没有找工作,就是全心全意照顾他,到哪都带上,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现在离开了我……他会不会……”她哽咽着,无法再继续说下去。一会儿,阿姨稍稍缓过来,从帐篷里拿出一张照片。“他就是我儿子。”阿姨指着照片中一个小男生说。照片上的男孩很帅气,黑溜溜的眼睛透着机灵。“娃子可乖了,年纪小小的就非常懂事,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她摸了摸照片,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专家分析: 
  在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的五级人群中,阿姨这种情况属于第一级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灾难人员,死难者家属。“目前,我们能做的是以理解的心态接近他们,给予倾听,并做出适度的语言和肢体的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李秋丽说。 
  害怕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 
  援助对象:2岁女童 
  灾民症状:经常梦呓、发呆、哭泣 
  志愿服务队队员李英迪硕士在日记中写到,有一个2岁的小女孩,由于惊吓常常会梦呓,经常会想到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她一起长大的小狗“胖胖”。开始几天她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哭泣,谁哄谁逗都没有用。后来,小女孩逐渐不哭了,情绪比较稳定,但仍然不爱说话。 
  志愿者开始一直陪她玩积木,后来建议小女孩用积木做小狗“胖胖”。孩子的脸上慢慢流露出笑容。小女孩开始对李英迪说话,会说她很想念小狗狗,很害怕家里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很害怕夜里的噩梦。 
  专家分析: 
  调查中发现,地震灾害发生后,5岁以下儿童会出现梦惊、情绪不稳和饮食困难等症状。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食欲和求知欲,久而久之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待震后受惊吓的小朋友,最好的办法是多陪在他们身边,及时敏锐地发现他们的精神依赖物,逐步引导他们说出心中的恐慌。 
-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都知道每个家庭里面都希望孩子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的快乐的去找,可是很多孩子也会出现问题的,就像儿童的
- 
                            
                                如何预防自杀的现象的出现如果你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内心的压力,那么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远了但是如果人为控制不足自己的内心的压力而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
- 
                            
                                如何避免自杀 各方面重视都很重要自杀这两个字提起来很多人都很害怕和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与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很多人自杀、轻生,如何避免自杀?这是广大社
- 
                            
                                自杀有前兆,细心者能救命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的人企图自杀,因此,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经历自杀带来的丧亲之痛或受此影响。自杀的原因千奇百
- 
                            
                                围观自杀要有责任感生活中有许多人都爱凑热闹,每每发生件什么事情,不管大小都会有人围观,小到小两口吵架,大到有人自杀。其实,围观自杀,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