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自杀 > 干预与救助

各种情绪和调节方法--自杀

各种情绪和调节方法--自杀

自杀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特征 在认知上错误地觉知或解释外界的刺激,在思考上有不合逻辑的推论形式,而令个人形成负向的感受、较低的自尊、甚至形成罪恶感或无助感,最后即可能造成忧郁。 在自杀行为发生前,于脑海中围绕着对死亡的看法,是不会动了、是不会回来了、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可逆的、不可逆的等,影响对自己、对未来、对社会的判断,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是有希望的、无希望的等,并会以文字、语言、或行为来表达「想死」的企图。   调适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他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你不要忌讳,一定要做些什么。首先,你要对他---- 助人篇 建立关系:对他表明你真诚的关切,主动关心他、鼓励他。 聆听:一个想自杀的人最需要有人聆听他的心声、听出他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支持的力量。 求援:当有立即的危机可能,请不要抛下他,你可与任何可咨询的机构或信赖的人寻求支持,或报警处理。 自助篇 所有发生于我,对每一个人来说它都会是相同不愉快的经验。 我没有任何理由需要独自扛下全世界的重担。 我心中的痛苦与恐惧祗要说出来,就会像放下重担,让我松口气。 若有需要,可以向我的家人与朋友寻求协助。 经由电话与危机中心的谘商员、牧师,或学校的辅导员谈话可以帮助我纾解情绪、提供救援。 自杀之死轻如鸿毛 建中原本是父母眼中活泼乖巧的独生子,自小学到高中成绩都名列前茅,学业表现从来都没有让父母操心过,但是在大学联考时,却因为过度的紧张在考试期间失眠又腹泻而大为失常,仅是吊车尾考上某私立大学。在准备重考期间,建中认识了同一补习班的玉如,两人很快的就陷入热恋,不久后,两人的恋情就被建中的母亲发现,因建中模拟考的成绩每况愈下,遂屡次要求建中不要谈恋爱,但建中总是充耳不闻。第二年联考建中又考上同一所大学,父母在失望之余,暗中约了玉如见面,请她要为建中的将来打算,不要再与建中交往,并表示没有考上大学的她配不上建中。 建中对玉如突然的冷淡又避不见面感到相当不解,在透过玉如的好友得知父母的作为后,对一向敬爱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开始不与父母讲话,并且茶饭不思,终日郁郁寡欢,面容也日渐憔悴,时常一个人关在房间内,并屡屡借故身体不适不去上学。至学期结束后,建中的父亲在得知他竟然有数科不及格时大为光火,责骂建中是所有堂兄弟中最没出息的,为了一个女孩子连三流的大学都念不及格,让父母在亲戚中都抬不起头来。当晚,建中在尝试割腕自杀未遂后又吞服大量的安眠药,被家人发现后送到急诊室洗胃急救,经观察二十四小时确定无危险后出院。二天后,建中又趁家人入睡后自五楼顶跳下企图自杀,摔断了双腿并伤了脊椎而被送医急救,不过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脊椎的伤注定了建中要坐着轮椅过下半辈子。与上述例子雷同的情节不时可在急诊室或是精神科会诊中见到,有时甚至有更不幸的结果发生,而留给生者无限的遗憾。 最近被媒体报导因自杀死亡或企图自杀的案例相当多,包括学生因为破相、被家长责骂或三角关系难解而自杀,或是警察与女友感情生变而先枪杀女友再自杀,以及情侣因为双方家庭反对而一起殉情,老年人不堪长期病痛而厌世,母亲带着子女一起自焚,蒙受不白之冤而以死明志,歹徒穷途末路而饮弹自尽,以及一再企图跳楼自杀让消防人员疲于奔命等等,可谓不胜枚举。自杀不仅浪费社会成本和医疗资源,也因为自杀不同于罹患绝症,是可以事先避免的,故对于未尽到预防义务的亲朋好友反而会有相当大的心理冲击和罪恶感,不仅原本的问题无法因自杀而获得解决,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依据卫生署的统计,国人在民国八十六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共二千一百多人,占死亡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八左右,名列所有死因中第十名,而在先进国家如美国其排名则高居第八,可见这是相当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自杀身亡的比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年纪大者,多不会轻易尝试自杀,但是一旦决定了就会采取激烈的手段,成功率相当高。年纪轻者,自杀死亡的比率虽较低,但是因为少有因疾病而去世的,所以死于自杀者反而名列其死因的前几名。在两性中,女性尝试自杀的比率是男性的三至四倍,但在因自杀死亡者中男性却是女性的三至四倍,此乃因男性通常会采取较激烈成功率较高的方式,如跳楼、对头部开枪、上吊等方式,而女性则较常使用割腕、吃安眠药、喝盐酸、开瓦斯等。此外,对自杀者的研究也发现有下列因素者,自杀的机率较大。 1.有精神科疾病者,在自杀死亡者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精神科的疾病,包括忧郁症占百分之五十,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占百分之二十五,精神分裂病占百分之十,人格异常占百分之五。其中有不少是未曾看过精神科或是未规律接受治疗者。 2.罹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者,如有慢性疼痛、癌症、脊髓损伤、艾滋病、脑伤或尿毒症等疾病者。 3.有下列社会性因素者,包括离婚、寡居、失业、经济困难、官司缠身,或近期内有重大个人损失如破相、破产或失恋者。 4.有家族性因素者,包括家族内有人曾自杀或有精神疾病、在幼年时期遭逢双亲分离或死亡、受到身体或性虐待等。 5.过去曾经企图自杀者或是对未来感到绝望者。当上述的条件符合愈多者,其自杀的机会就愈高。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通常很少人会无缘无故事先看不出任何征兆就自杀,多数的人在走上绝路之前,都会透露出想死的念头,如觉得人生乏味,不知道活着有什么用,或表示希望自己睡着了后可以永远不要醒来。有些则是出现明显的忧郁症状,如上述的例子建中在自杀前即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显得忧郁。有些人会有突然、明显的行为改变,例如由积极乐观突然变为悲观退缩,或原本个性谨慎小心,突然去从事飚车等高危险性的行为,或是原本十分忧郁的人突然心情变成平静,并将自己心爱的宠物或物品送人。有些人则是开始进行自杀的计划,如开始囤积安眠药,购买绳索、农药等,或是开始写遗嘱。当身旁的人有类似上述的情形出现时,不可掉以轻心。 想自杀的人,有不少人是想以死来解脱或免除痛苦,但是倒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以死为最终目的。有些人是以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抗议,或是用来赎罪。有些人是以死来报复,要让某人有罪恶感,痛苦一辈子。有些则是以死为手段,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或达成某些目的。虽然自杀者的动机不一,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对于企图自杀者,首先一定要确保其安全,将有危险性的物品或药物等收好,并随时有人陪伴在身旁以防万一。其次是应该尽速至精神科就诊,由专科医师诊断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并评估其自杀的危险性,如果危险性高则需要住院治疗。须知当一个人严重忧郁时,是很难只经过劝导就打消死意,多数必须接受抗忧郁药物及心理治疗一段时间才能改善。第三则是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耐心倾听并适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并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提供协助,但切勿因他犯的过错对他过分苛责或是强化他的死意,如叫他干脆去死了算了。最后要牢记,自杀的预防是随时随刻的,并非在自杀者获救后就可以松一口气,因为如果自杀者的问题仍未解决,心理的冲突未得到处理,环境没有改变,情绪也没有改善的话,则他再度自杀的可能性仍相当大,而且一旦再自杀,通常会选择致死性更高的方式。某知名艺人的自杀身亡也是在获救后,几天内再度上吊自杀而结束生命的,值得作为殷鉴。 作者: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何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