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难道就是最好的选择么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这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但是怎么样城诚实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么,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一些时候,善意的谎言对我们来说也是重要的。
没人愿意因为未践约而与人对峙,即使对方好言相向。很多人会想方设法避免听到他人给出自己不愿意听到的回复。这样做的弊端是,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无法获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能够增进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正直、敬意和信任。阻止他人给出自己不想要的信息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否定他人对自身言语或行为反馈的合理性。例如“我很失望,你没有如约去跟进我们一直在做的项目”,或是“当你没有如约参加会议的时候,我很担心你是不是出了事,还是我把会议时间记错了”,或是“自从你四次爽约之后,我已经不那么信任你了。”
当自己重视的人对自己不信任、失望、愤怒或有其他负面情绪时,我们会很难受。当我们找借口,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以削弱或最小化对方情绪的合理性;或是简单的告诉对方自己在做更重要的事情;或他们不应该感到沮丧时,大部分情况下对方都不会觉得自身的情绪不对,反而会更加不信任、不尊敬你。人们常常会给出各种理由来否定对方愤怒,失望,不信任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如:1)我这么做是有理由的,2)你不应当认为这是针对你的,3)你小题大做了。冷静一点。不算什么大事。你上周/上个月/去年也迟到过啊。能不能就此打住?往前看吧,兄弟。”等等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时不时会听到或说出这些话。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应该知道这些回复都是无法否认他人的感受的,只是为了逃避自身违约的责任或是随之而来的愧疚或忧虑。
为了防止我们人性中的缺陷、不足和弱点因为某一行为而被揭露,进而玷污了自身形象,我们会想方设法让对峙或指责我们的人沉默。底线是,我们不想自己看上去很糟糕,不想让别人觉得自身不可靠,麻木不仁或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主动或被动表达的愤怒或无理的语言,伤害性行为,或违背信任的行为揭露了自身性格中不讨喜的一面时,为了避免随之而来的羞愧或尴尬,我们很自然得会找借口,为自身开脱。
“中伤信使”并不是与信息传递人相处的最好方式,不论信息如何让人难以接受,也值得去聆听。毕竟有时候,我们也不一定知道自己侵犯他人的地方,而即使我们知道自己不对,也不太愿意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一旦自我防御机制成功将我们不愿意听的阻挡在外,我们就丧失了必要信息,无法改善笨拙的处事模式,无法减少重犯的频率。
如果别人爽约后,你用愤怒、恶意或评判的态度与人对峙,可能会迫使对方闭口不言或收回自己的话。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你赢了。这些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隐藏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情绪以各种微秒的形式堆积起来,最终直接或间接得爆发出来。
结果就是,伴侣经常围绕金钱、性生活、孩子和姻亲这些话题而争吵,掩盖了权利、控制、尊重、信任、自由和接纳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是情绪被长期忽视、否定或否认的情况下产生的,有时甚至可能累计并被忽略了几十年。当这些不受关注的情绪不断累积,直到无法承受;就像我们的情绪承载箱无法承载、情绪电路过载后,断路器会直接关掉电路。而这种情况下,不是直接重置断路器就能解决问题。你的情绪系统需要大修,更糟糕的情况可能都无法修理。
当面对违约,或面对需要注意或理解的人群时,没有事情是“小事一桩”的。对情绪困扰不予以注意是个大问题,如果否认这种困扰会将问题变大。
当听取他人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引起的困扰时,我们需要忍耐力、自控力,意向性,脆弱以及其他个人品质。极少人在成年时就完全具备这些品质。只有在与人交往的种种考验中,我们才会有动力强化这些品质,并有机会不断完善。当我们将与人交往的挑战作为自我发展的机会时,就能够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改善自身生活。这可是件大事!
确实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时不时的听到人家说出这些话来,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的话,你应该知道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的选诚实。
-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现实中我们总是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难维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胜虚荣心理要克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进心理误区,很多孩子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为什
-
90后大学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这一代人,没有70后的朴实,没有80后的冲劲,给人一种十分叛逆的感觉。很多90后的大学生从来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进心
-
家长要预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碍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会和比人打交道,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社交。但是,诸位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
-
处在青春期 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每个人都会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绪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关联的。因为,处在青春期的时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