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心看点

只有学会了给予才能更好的获得幸福

只有学会了给予才能更好的获得幸福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长寿一点,但是长寿真的那么简单么,事实很有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呢,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雪狐给人给予就可以很好帮助你长寿呢。

给予往往比索取更难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给予的定义是“使别人获得;给”。也许有人要问了:“为别人付出,自己何谈快乐?”

给予是一种利他行为,就是出于自愿、不计较外部利益去帮助他人。其实,给予别人帮助是人之本能,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理心理论”。当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时,旁观者能真切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以至于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这得归功于大脑中存在的一类神奇的神经元,它们不仅会在人有亲身体验时被激活,在看到他人喜怒哀乐时也能被激活,从而“感同身受”。因此,当看到受助者脱困后的快乐时,助人者也会有自己转危为安般轻松和满足的感觉,这些正是让人们感到幸福情绪的基础。

“利他性是人类漫长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互惠、付出、协作,你帮我,我帮你,才能更好地生活。”汪冰说。

可惜,现实情况却不乐观。现代人似乎习惯了索取的思维方式,父母、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成为索取对象,不愿意过多付出就想拥有金钱、地位、友情、爱情、成功……美国也同样如此,就在美国“心理中心”网站刊登的这篇文章中。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我们处于陌生人社会,彼此信任度低,经常出现“扶摔倒老人可能被讹”等“做好事没好报”的事情。当人们缺乏安全感,对社会产生质疑时,就会不敢付出。第二,现代人太忙于追求可以量化和物化的东西,比如金钱、车、房、名牌等,“我的房贷还没人替我还呢,我凭什么管别人?”第三,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让大家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去给予别人帮助,“每个人都期待被别人关怀时,就很难再去主动关心别人了。”汪冰说。

给予有五大健康好处

有时,我们更习惯于接受,不习惯给予。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错过了给予所能回赠的种种好处。美国一项针对2000名志愿者的研究发现,在两个以上机构从事志愿者活动,对健康的益处仅次于戒烟。“我聊天时经常跟别人说,要是你不想戒烟,又想长寿,那就去做点好事吧。

对中青年和老人以及不同种族、职业的人进行研究后发现,给予可以全方面地保护身体健康,对心脏疾病的预防能力是阿司匹林的一倍。

延长寿命。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更长寿,4年内的死亡率为1.6%,从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死亡率则为4.3%。无限大爱研究中心的研究还发现,帮助朋友、亲人、邻居、支持伴侣等行为,都会降低疾病死亡率。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花5年时间追踪了423对老年夫妻后发现,排除年龄、性别、健康和心理等因素外,不相互支持的受试者5年内死亡的概率高出两倍。

那么你是不是清楚呢,知道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只有学会了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给与别人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你呢,那么你是不是学会了长寿之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