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心看点

为何诈骗短信那么傻还有人信

为何诈骗短信那么傻还有人信

看起来非常弱智的短信,简直是弱爆了,怎么还会有人上钩被骗呢?其实,这里面的秘密和消费心理学相关,本文试图从心理警觉度来揭秘受骗者。

“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

“爸,我在外嫖娼被抓手机被没收,快汇5万保释费到XX。”

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从“尼日利亚王子”说起

在英文Email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10%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1991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依据损失设定的灵敏度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