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该怎样应对一个外向型的环境

内向者该怎样应对一个外向型的环境

这个世界随时都想把你变成其他的模样,坚持做自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别惧怕误解,我们内向有力量。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人们关注的重点从质量转移到了品牌,从优良的产品转向良好的市场营销,从认识别人转向被别人认识。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内向性格很容易被定义为一种偏好,典型的内向者往往就被看成是有缺陷的、不爱交际的人。一般说来,内向的人更喜欢内心世界丰富的生活,而不是外延的社会生活——我们宁愿跟一个密友亲密聊天,而不愿跟一群人在一块儿讲故事;我们更倾向于在内心发展自己的思想,而不愿跟别人互动交流。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一种性格偏好变成一个畏畏缩缩、离群索居的怪物形象的呢?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曾这样评论:“凡是不常见的,都会被指责为异类。”我们已经失去了那双欣赏内向性格的眼睛。正如我们在引言部分所说的,内向性格的人占了总人口的一半还多,然而我们还是假定内向的人只是一个偶然产生的偏差——阴影中的怪物。

你的本性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你已经疏离了你的本性——你的力量之源。正如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其《天资差异》(GiftsDiffering)一书中所说的:“适应能力极强的人是‘心理学上个人权力的捍卫者’,他们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满意。”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忠诚于自己内心的原则,并以此获得一种稳固的、不可动摇的生活方向”。

内向的力量如果能够得以合适的利用,将会有力地推进从科学到经济、从教育到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领导者只需将他们眼皮底下的员工稍加分类,就能够使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放慢节奏来处理一段不得已的对话

总有些交谈我们必须得进行。有时候,双方交谈只是出于礼貌,有的时候是因为工作,但是要知道:当我们点头让外向的人主导对话的时候,我们将付出代价。比如:一个记者问:“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一局势?”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他又说道:“许多人是这样看的……”你点点头,表明你在听。

然后他向你举例,告诉你“许多人”已经说了什么。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曾发生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