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拯救“上网成瘾”孩子 先从家长着手

拯救“上网成瘾”孩子 先从家长着手

几年前,那个时候刷身份证还没有完全普及,小编晚上9点左右去网吧找一位朋友,正见一位小学生娴熟的走进网吧,缴费开机上网,二话不说就打开游戏,网管问他,你这么晚来上网,你爸妈不管你吗?小孩回答“就是我爸妈给我钱来玩的,他们有生意做,没空陪我”。

小编听后感慨不已,当父母当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够奇葩的了。

上网成瘾后的悲剧

一命刚逝,一命半死。人们还没从19岁的玲玲惨死在郑州搏强戒网瘾学校的悲剧中缓过神来,又有媒体报道,云南曲靖一名13岁男孩在当地相同的戒网瘾场所,因为偷吃了教官的一块饼干,被吊在单杠上,导致8根手指缺血性坏死,惨剧再次上演。戒网瘾学校,再次用暴力摧残的形式,向社会展现了类似魔鬼集中营场所不可告人的恐惧。

很多人谴责孩子的父母,不该将自己的教育责任,花几个钱就撂给地狱般的戒网瘾机构。但是,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逻辑,这些合法存在的机构,如果真能为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孩子创造改头换面的奇迹,那么这些看似不负责的父母,他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本身不是主观的错误。悲剧面前,他们同样是戒网瘾机构实施非法手段的受害者。

在学术界对网瘾是不是病还没有统一认知的情况下,中国的戒网瘾机构早在很多年前就开起了连锁店。对于沉湎网络的孩子,究竟有没有一套科学的矫正方式,至今没有共识,对于集中营式的封闭管理,当然就容易生发病态的依赖。这种对于孩子接受强制教育的信赖与痴迷,既有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千年传统思维影响,又有着对长期以来“改造成人”这种特殊教育手段的认同,于是这个只讲矫正效果、不顾人性尊严的强制教育,便很容易和家长迫切的需求达成一拍即合的效果。

此前整出人命的郑州搏强戒网瘾学校,7年前就以10万元的注册资本,将“收容管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家自称以“特色关爱教育为理念”、以“生活体验的心灵感悟为形式”的强制教育机构,事实上7年来教育部门对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概不知情。结果证明,他们的特色,其实就是对肉体的暴力和人性的摧残,孩子们体验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命。

出了人命,用10万元合法注册的搏强戒网瘾学校说注销就注销了;把人罚残,云南这家“焕然一新”戒网瘾机构,将赔偿的金额增加到10万元了。这时候你才知道,所谓的合法机构,其实只是一个拿着合法的经营执照行使非法暴力手段的盈利机构。

父母的责任自是不容回避的,但一个普通的父母,如何能对网瘾这样的“新病症”有相对科学的认知,如何能辨认合法存在的机构内部的暴力与不堪?简单指责是不够的,向家长普及对网络的认知,以监管消除暴力学校的灰色生存空间,显然更迫切。

生下孩子之后要对孩子负责,不仅是物质和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的。正视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身为父母的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