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该你相信还是不该相信
对于网络的认识通常有二种,一种是执着的相信,另一种就是绝对不相信,随着媒体报道出因为网络招惹出的各种事不止让本不相信网络的人们更不相信,还让一些相信网络的朋友们开始质疑,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相信网络呢?
如今网络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了,特别是对于偏向年轻一代而言,如果不上网的话感觉自己就已经跟整个社会脱节。网络上有无数我们知道的或者不太知道的事情,庞大的信息资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如果过于信赖网络的话,可能会带自己的心理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张女士比较关心健康方面的问题,也经常到相关网站浏览。最近,她无意中看到一组皮肤肿瘤的图片,都是由痣发展而来的。联想到自己身上的几个黑痣,她不由得警惕起来。她越看这些病理图片,越是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她又看着身体上的黑痣与图片进行对照,结果越看越紧张。第二天,她把网上看到的图片打印出来,带着这些资料,到医院皮肤科看医生。医生给她做了一些简单的检查后,认为她并没有问题,让她不必担心。
像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医学上称为疑病症。当事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并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这种强烈的牵强附会的观念、不必要的担心就是疑病症。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昔有书刊疑病症 今有网络疑病症
有疑病症的人喜欢道听途说,愿意阅读医学科普报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啃大本的医学专著。每看到一种病,都感到与自己症状相符,怀疑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这类疑病症可以叫做“书刊疑病症”。
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人在浩瀚的网络中,经常会发现与自己相似的疾病。随便点击一个病名,把描述的症状跟自己的感受加以对比,都觉得很像,几乎就是在说自己,于是就怀疑得了这种病。这种疑病症的病根来自于网络,所以叫做“网络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且自怜和孤独者多见。患者常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肺癌,患者对自己轻微胸痛会过分关注,加上医生说的一些话,就可引起患者的疑虑。
疑病症患者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且自怜和孤独者多见。患者常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肺癌,患者对自己轻微胸痛会过分关注,加上医生说的一些话,就可引起患者的疑虑。
3.疑病观念: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尽管理由不充分,但绝不是毫无根据,患者的推理也没有明显荒谬的地方。往往针对某一明确的器官疾病,为明确这一问题不断寻求调查验证。患者为了让医生明确诊断他患了某一疾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医、检查。若是阴性结果,可能对已有的观念有片刻的动摇,但过分的注意力并未从身体上转开。一旦再发现有不适,立即认为病还是有的,只不过未查出而已;甚至认为最先进的仪器还没有制造出来,以后肯定会查出来。
如何预防网络疑病症
1.少查资料:有疑病倾向的人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这是疑病症心理预防的重要原则。
2.勿乱求医: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只有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
3.不要太敏感: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因为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体验为大病、重病。感觉要恰如其分才能准确评价机体的状态,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4.不要过分关注: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5.接受诊治: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个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
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造成了一群“网络疑病症”。大家应该合理使用网络,切勿过度依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
孩子有网瘾该怎么解决现在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每个家庭里面都可以练舞,会有手机和电脑的,而且电脑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压力大 不妨多吃这3种食物在现在这个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现在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女性来说
-
电子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利弊该让孩子接触电脑吗,这是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玩游戏耽误了学习,但是不给孩子
-
如何缓解变态购物心理呢购物逛街是众多女性特别喜爱的,本来是一种普通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一种有疯狂购物的表现,特别是见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就会
-
5个方法帮孩子摆脱网瘾网络的普及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却陷入了网瘾的怪圈中,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