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大学生上网心理及如何调适

大学生上网心理及如何调适

网络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网络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吃、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尽管网络带给我们很多益处,但不可否认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坏处。关于互联网我们有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像年轻人上网的动因以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障碍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 大学生上网心理

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上网心理,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从整体上将大学生上网心理分为积极的心理需求与消极的心理需求。

(一)积极的心理需求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

(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

(二)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2)急功近利心理。

(3)发泄欲求。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涵义,往往意图在网络中“大展鸿图”,他们为了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制造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刺探他人隐私,非法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如1999年4月,台湾地区一青年大学生, 将把自制的 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6)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

应当指出的是,过多地依赖网络,将使亲自阅读书本、亲身实践、面对面交流弱化。因为网上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它只给出“何时”、“何地”、“何事”等基本信息,这些都是结果,无法代替人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造成知识匮乏、文化落后。而且,网上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快餐文化”模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知识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声像多维一体化和高度图像化等特点,其结果造成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