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合理利用网络 别让网络吓出病

合理利用网络 别让网络吓出病

很多人因为关注某些东西。经常上网浏览各类网站。比如有些人关注健康,某日,不小心点到一个有关胃癌诊治方面的网页,联想到最近自己消化不好,胃胀、胃酸,有时还轻微胃痛,越看越觉得自己都对得上,不由得触目惊心,结果去医院检查一切安好,所以专家提醒,千万别让网络吓出病来。

疑病症的人特别关注医学健康知识,说起医学名词更是一套一套的,但由于缺乏医学基础,他们大多只是生吞活剥一些医学理论和术语,其实并不能有效地诊断疾病。随着网络的发展,疑病症的个体更是拿着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作为参照标准,对照检验自己的躯体反应。他们随便点击某种疾病的名称,总是觉得相关症状与自己情况相符:稍有点咳嗽,就怀疑自己得了肺炎;肠道有些紊乱,就怀疑自己得了肠癌。

疑病症的群体具备一些共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敏感多疑、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偏执、自我中心、自我怜惜,渴望别人的关注。这类患者的神经类型属于弱而不均衡型,心理稳定性差。外界微弱刺激也会带给他们较大的心理波动,所以导致他们疑神疑鬼。

此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负性暗示,比如有某一种家族遗传病、亲朋好友身染重病,却因为疏忽而没有及时救治等,甚至医生的无心之语、他人的议论也会加重他们的忧虑情绪。

如何预防网络疑病症

第一、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敏感”,改变强迫性的自我检查、自我关注和自我暗示的不良心理习惯。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真的是个体自己“想出来的病”,并非躯体真的出现了异常。

第二、正确对待各类健康资料。对于非正规的医学网站,其信息呈现出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等特征,目的是推销药品或保健品,或者是当医托来吸引他人就医,这类信息根本就不值得阅读;而对于来源可靠的网络资料,也不要将疾病的症状硬往自己身上靠。

第三、切勿病急乱投医。有的患者稍有不适,就四处投医。其实可以在家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出现大的不适,就证明问题不严重。如果确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检查和治疗。如果完全是个人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躯体化,则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第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减少身体的不适,也能转移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应对不良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