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微博为何不能关注自己?
一位随机选取的微博用户,他拥有999个粉丝,和已达上限的2000个关注。他每日跟随关注人的万千发帖,过着一种应接不暇的“生活方式外包式生活”。跟随养生ID吃三餐和确定睡觉的时间;跟随阅读ID,随时放下左手的书,右手点击亚马逊;跟随电影ID,告诉自己“哦,我一生还有一百部该看的电影”;跟随星座ID,同水逆的男友分手;跟随财经ID,把攒来出国的钱,去读个国产商业院;跟随忽左忽右公知ID,动辄颠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更多时间,每隔10分钟点击一次刷新,实时观摩闺密、同事、领导、情敌、男友、男友的前女友们均在做什么;每晚临睡前,跟至少10个仁波切说晚安,听他们默念:修身养性,专注自我。却无人发问:微博设置为何不能关注自己?
你是否有勇气拉黑自己,再以指向内心的食指,重新关注一次自己?
这个问题愚蠢吗?
也许,翻一翻马克·鲍尔莱恩那本《最愚蠢的一代》,你会纵容这种发问,并不安于他直指一代人的危险窘境。虽然,这位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教授,在以近9000万美国大学生的尴尬生态为案例,但对于病灶相似度极高的我们,书页仿佛变成一面面镜子。
他在书中提到: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青年,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他给出的答案,让大多数并不闭塞的中国青年面颊发热。“他们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上。而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更多的空间,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倘若他见识到中国所涌现的越来越多的“全屏包围的人”,或许不会仅仅把书著副标定为——“数字时代如何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并威胁我们的未来,或不要相信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电影《社交网络》带着激动人心的纪实故事入围奥斯卡时,马克·鲍尔莱恩教授已经义正词严地说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显然,这个逻辑的反向更为成立,并证明了此前那个问题并不愚蠢。
而在鲍尔莱恩教授这里,“愚蠢”二字也没有那么刻薄。它不是瞄准这一代人的智力开枪,而是叹息,他们生于一个资源最丰厚的时代,却丧失甚至放弃了有望成为最有见识的一代人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孩子有网瘾该怎么解决现在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每个家庭里面都可以练舞,会有手机和电脑的,而且电脑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可
-
心理压力大 不妨多吃这3种食物在现在这个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现在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女性来说
-
电子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利弊该让孩子接触电脑吗,这是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玩游戏耽误了学习,但是不给孩子
-
如何缓解变态购物心理呢购物逛街是众多女性特别喜爱的,本来是一种普通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一种有疯狂购物的表现,特别是见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就会
-
5个方法帮孩子摆脱网瘾网络的普及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少成年人甚至是孩子却陷入了网瘾的怪圈中,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