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网络的心理暗示要小心

网络的心理暗示要小心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便利,人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任何信息。有些人生病时往往先进行网络搜索,自己对症自我诊断,殊不知轻信网络会造成可怕的心理暗示。

2003年冬,我发现自己的左手发颤,拿不住东西。会不会是肌无力?我一下子联想到王志文在《过把瘾》里的病状。那可是不治之症!我还年轻呀,怎么会……想到这里,我不禁一身冷汗。为了确认,通过网络搜索,我把有关“肌无力”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解得越清楚,我越害怕。我感到自己不仅是手没有力气,浑身上下哪儿都没有力气了。于是,赶快跑到某著名医院,挂了一个专科门诊。医生询问过病史,就进行例行检查。敲敲打打、拉拉捏捏,最后结论是,“左手的力量好像比右手要弱一些。”“会不会是肌无力?”“不会。”医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可能是颈部椎管狭窄引起的。”看到我的疑惑,他最后说,“我建议你先去神经内科看一看,如果要手术再来外科。”冲到神内,女医生还没等我把状况说完,早已写好诊断记录。刷,她潇洒地撕下一张检查单,让我做MRI(颈部核磁共振)。不知道核磁共振是什么,只知道十分严重的病情才借助如此先进的手段来诊疗。天哪,我的世界一片灰暗,那个外科的毛头小伙儿还说没什么,神内的医生就给我开了MRI!

之后,我又上网查看了“颈部椎管狭窄”的内容。严重的要做手术,但术后可能瘫痪。看来,问题严峻,核磁检查很必要。交了1200元,又等了一周,终于轮到我做检查了。躺在像棺材似的检查机器中,忍受了二十分钟的“噪声污染”后,检查结束了。还好,不痛不痒,只是钱多了些。等结果的一周让我寝食不安,拿到写着“未见异常”的报告后我不放心,再次看医生。从片子中他没看出什么椎管异常,只是说,骨髓的颜色有些不对。他坦言,这不是外科的专业范围。

手颤的症状依然存在,而肌无力的阴影和椎管狭窄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又挂了外科专家号。专家的检查方法与毛头小伙儿如出一辙,但是他最后让我做肌电图。想到做核磁那么简单,我兴冲冲地交钱,预约。谁知道等待我的是一场苦不堪言的经历。躺在黑乎乎的检查室,女医生把无数根电线夹在我的手上,让电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