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以暴力致暴利 戒网瘾并非敛财工具

以暴力致暴利 戒网瘾并非敛财工具

网瘾是社会问题

关于网瘾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有关部门、各界学者、专家教授一直在争论,客观来说,网瘾问题确实存在,确实有不小的危害,但关于如可定性、怎么治疗的问题一直没有结果。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爱上网玩游戏就是网瘾,有些孩子认为天天玩游戏不吃不喝不是网瘾,有些专家教授认为人人都有网瘾。直到现在,也没有相关部门拿出个权威的定论,所以才会有如此混乱的局面。




2009年6月24日,卫生部“网瘾治疗专家讨论会”上,有专家认为网瘾是广义的精神疾病(精神障碍),需要根据个体不同,采取生物学治疗与心理治疗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模式进行治疗,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对于网瘾,甚至国外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荷兰人曾尝试按照精神病来诊疗,但两年的实践后他们发现行不通。俄罗斯近几年也开始有一些心理治疗诊所开展治疗网瘾的业务,治疗方法与治疗酒精依赖或者毒品依赖症的方法类似,大致分为药物治疗方法和心理疗法,但并没有把网瘾列为精神疾病。



  美国学者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对网瘾展开研究,担任美国网瘾恢复中心主任的金伯利·杨在1996年就提出“病理性上网”概念。他进行的调查显示,网瘾患者平均一周有38个小时在网上从事和学术及职业无关的活动,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夫妻关系不合、员工表现退步等。今年7月开业的美国第一家寄宿式网瘾治疗中心正在采取“彻底戒除”的方式治疗网瘾,但到目前为止,这个中心里只有1人在接受治疗。

  美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网瘾的标准不在于其上网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他上网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网瘾者是利用网络这种匿名、快捷的社交方式达到一种刺激。

  陶宏开教授表示,网瘾主要是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判断网瘾的主要标准是上网后出现的非理性行为的表现程度。青少年网瘾可以划分为轻中重三个层次:一不上网就会感到烦躁不安,表现出厌学情绪,找借口旷课,省下吃饭的钱去网吧打游戏、聊天;为了筹措网资,想方设法向父母要钱、骗钱,上网成为生活中最主要内容,长时间逃学,连续多日上网;完全放弃学习、工作,不顾一切地天天上网,对试图干涉的父母非骂即打,暴力逼钱,甚至失去理性地走上犯罪道路,导致猝死、甚至自残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