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起因应追溯到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成年后,受到挫折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失恋等,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

一旦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医生和病人都要对此病引起重视,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IAD”是什么?“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简称。据有关资料表明,随着我国网民队伍的不断增加,有不少网民已经患上了IAD。因此,在互联网(Internet)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对方便人们学习、研究、工作和娱乐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应该正确对待。

许多网迷坐在家里玩Internet,往往是心驰神往而欲罢不能,连续玩它五六个小时,屁股动都不动,甚至通宵达旦。有时夜晚起床解手,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白天工作无精打采,然而一摸键盘立刻神采奕奕。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IAD。

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患者多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尔后可发展成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究其原因,是由于IAD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文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患,如心血管疾并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