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近九成网瘾少年父爱缺失 治疗原则父母共解心结

近九成网瘾少年父爱缺失 治疗原则父母共解心结

每年暑假,网瘾少年都会激增,今年如何?

  我国“网瘾”有其特色:年龄集中在15~20岁;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95%为男孩;86%父爱缺失。

  心理学认为,网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深藏于我们网瘾少年背后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治网瘾,要从心治起,我们应如何解开网瘾少年的心结?

  网络已进入生活,孩子上网,在所难免,若硬性禁止,只会激起逆反心理,唯有因势利导,让孩子上网开拓心智,才不致产生“超限现象”。

  采访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

  A网瘾现象沉醉网络游戏

  安全感、成就感(包括英雄情结)、伙伴关系等等心理需求,就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作为一种内在元素,就已蕴藏在人的胚胎中。

  “元素”发芽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这在现实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往往得不到满足,而网络世界却是土壤肥沃!

  个案1:男,初二,性格内向,不善交友,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课间时,他常独自一人在一边休息。初一暑假,跟同学到网吧玩。在玩游戏过程中,他尽情地发挥才能,帮助别人,管理网络团队,人家都听自己的,感到自己特老大,感到自己无所不能,他情不自禁地泡在网吧中,有时还通宵达旦。

  点评:为什么我国网瘾少年80%~90%沉醉于网络游戏?

  美国研究发现,只有让游戏者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游戏,才能使游戏者更加投入,更加乐此不疲,也更容易上瘾。

  这类游戏既可让游戏者自行做主,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让游戏者支配他人,或得到他人的呼应和支持,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支配感,伙伴关系在这里也得到了满足。

  个案2:这位同学小学至初中成绩都非常优异,不仅是家长的骄傲,也是老师乃至校方的荣耀。但是进入名高中后,强手林立,学习成绩逐步下降。成绩不再拔尖的他,不再被老师和同学奉为榜样。母亲也暴跳如雷地训斥他,甚至再也不让儿子在单位露面了。他受到了冷落,于是频繁接触网络。

  点评:关键不是网络游戏,而是成就感。

  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就是成绩,以成绩论英雄。在这个评价面前,这位同学以往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获得的各种心理需求,如老师的关注、家长的喜爱、同学的钦佩等消逝了。

  网络提供了实现这种心理需求的途径,于是很多孩子迷上了网游。越是聪明的孩子越较真儿:原来我学习第一,现在我玩网游也要第一,就陷进去了。

  专家说:一直是“好学生”的孩子,是网瘾的高危人群。

  个案3:男,初二学生。暑期,社区里朋友很少,百无聊赖时,跟同学进网吧玩游戏,当时只有一个感受:“玩电脑游戏真爽!在虚拟的世界里,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刺激与兴奋,我以为自己在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里,终于找到了调剂生活的地方”。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整天沉浸于游戏带来的快乐中,无心再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有三门亮起了红灯,但他依然无法自拔,无法抗拒网络的魔力。

  点评: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同伴特别重要,没有伙伴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是中国城市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短短的课间时间,也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新的城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也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同伴关系。

  在青少年时,没有什么能阻止孩子建立伙伴关系。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交友的机会!

  个案4:有位母亲说:“我儿子今年高三,每天学习之余对玩电子游戏非常着迷,每天晚上都要花两个小时上网玩,我们非常着急,但是孩子威胁说,如果不让他玩,他就不参加高考了。”

  点评:现实生活中宣泄压力的渠道往往不畅通,而网络成瘾者却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所以,成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只是一个人无法很好化解生活压力和烦恼的消极表现。

  一些孩子之所以继续在高三沉迷网络,其原因是:(1)高三的压力很大,对于本来就喜欢网络游戏的孩子来说,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中宣泄压力;(2)高考的临近,让一些对高考没有把握的孩子,将网络作为一个逃避的空间。

  个案5:男,高一学生。妈妈给他介绍了一位师范毕业的大姐姐认识,说,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姐姐。大姐姐对他很好,甚至买时装给他,还在朋友面前夸他说:“你们看我的弟弟是不是很帅?”他很喜欢姐姐,有事无事地找些问题问姐姐。姐姐的妈妈不干了,说:“你不要黏着你姐姐,你姐姐还要谈男朋友呢!”***妈立刻让他和姐姐断交,他恨妈妈,认为她歪曲了自己和姐姐的纯净感情,但心中确实有些疑惑,自己天天都想给姐姐打电话,是不是真的爱上了姐姐?他也害怕这样,于是,一想找姐姐了就上网,一来二去的,不想姐姐了,却又离不开网游了。

  点评:这位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答案,只好逃进了网络。

  对于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来说,网络游戏和社交的成功,可为他们的挫败感提供补偿的作用;生活中的敌意和不满无处发泄时,网络中看似冒险实无风险的游戏,能起到极好的替代作用。

  B成瘾原因性格存在缺陷

  上述的种种情况,同学们都会遇到,为何仅有那么一部分人自制力不够,坠入网游,不能自拔呢?

  心理学认为,网络成瘾发生,与个人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有直接联系。那些性格内向、焦虑倾向严重、不善于与人交往的、自律能力较差,接受挫折能力较低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网瘾的易感人群。

  性格缺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发育经历:研究发现,大部分网瘾青少年,其父母在孕期的情绪非常焦虑。

  在孩子1-3岁期间,父母有半年以上的分离,没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影响安全感的建立。

  2-3岁期间没有建立满足感的延迟,通常孩子“要啥给啥”。这样影响自制力的建立。

  2、家庭关系: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约75%的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存在很大问题。不少网络成瘾的孩子抱怨,他们父母感情不好,父母之间总会互相埋怨,或吵架。

  这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安全感,潜意识存在被抛弃的恐惧感,进而影响社会功能,不愿与家人、同学接触,甚至不上学等。

  3、父爱缺失:约85%的网瘾少年缺乏父爱。工作狂的父亲、爱愤怒的父亲、不与孩子沟通的父亲,都会造成“父爱缺失”。

  很多父亲都会这样说:“啊,我一直以为教育是妈妈的事,我以为只要给他找个好学校,让老师去教育他就行了。”

  其实,父亲教育是母亲教育不能替代的。当孩子面临困难时,母亲会直接给予帮助。而父亲则更多地鼓励孩子接受挑战;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纵容孩子,他们能够不动声色地执行纪律,大多数父亲都能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轻易让步;父亲与孩子的游戏,也多是运动性的、技术性的、智能性的、较强的等。

  心理学家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C男多女少缘于三大缺失

  1、父亲角色缺失:父亲角色,应是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阳刚的男子汉形象。父亲性格过于内向木讷、逆来顺受,或者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都造成了“父亲角色”的缺失。

  2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意识,这时,男孩需要一个阳刚的男性的偶像;对于青春期的男孩,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到“成瘾中心”来检测的孩子,检测结果发现其自控能力较差,其中很多都是来自“单亲母亲”家庭;还有不少孩子说:“我看不到爸爸,睡觉前他没回来,早上醒来后,他已上班去了。”

  有父亲,但太弱势,等于“父亲角色缺失”。北京军区总医院里住着的一位17岁男孩,在家每天看到强势的母亲训斥懦弱的父亲,从内心看不起父亲。这个孩子想着去控制强势的母亲,他上网,一旦母亲说他,他就骂。

  2、游戏缺失:很多人以为,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了。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只不过他们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需要有象征意义的游戏帮助他们长大。

  男生,特别是中学时期的男生,雄激素使他们渴望挥洒男性的雄风,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至是肢体的冲突,所以男孩子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喜欢玩“官兵抓强盗”“攻城”等。

  乒乓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也可让他们雄风展现。但现在中学体育活动很少。而网络游戏很多都是战斗游戏,所以很容易使男生迷恋。

  美国网瘾少年少,有个原因就是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3、英雄标尺单一:雄激素作用,让男生内心有挥不去的英雄情结。现在评价体系单一,只以“分数论英雄”,而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获得众人关注和钦佩,很难!但网络游戏能让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美梦成真!

  D治疗原则父母共解心结

  1、治病治心:因为网瘾者都有其心理问题,因此首先要找到迷失网络的心理原因,然后采取心理治疗方法,打开其心结。

  各有各的心结,一把钥匙开一把心锁。如,个案1在生活中“没有成就感”,心理医生和其老师商量,安排他当副班长,让他的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用武之地,增强孩子的自信。

  因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缘自父母,所以父母要与之“同病共治”,而且要率先做出改变才行。

  2、改变大脑:网络成瘾者为什么对网络有那样强烈的依恋性?让其不能自拔?

  原因是,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兴奋点持续兴奋,长久地强化大脑这个区域,让它更加活跃,最后可能形成一种通路,导致当事人只要一上网,就很自然进入这个模式,兴奋点立刻兴奋起来;相反,大脑的其他功能会被抑制。

  这种模式,改变了大脑的“奖惩机制”,只要他一上网,兴奋点立刻兴奋,大脑“奖赏区域”就会给予奖励——分泌“快乐激素”,让他十分快乐。以后只有不断地增加上网的时间,那种快乐才能得到满足。

  相反,“惩罚区域”只会给点不痛不痒的信号,让他对网络影响学习等副作用无动于衷。

  上网,他只记得快乐,不记得痛苦,自然会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而无法自拔。

  要戒掉孩子网瘾,打开心结后,还要想法改变紊乱了的“奖惩机制”。如找不到心理医生,可试着采取以下措施:

  “认知行为训练”,是让成瘾者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坏结果有所认识,强化大脑“惩罚区域”的作用,从而改过。

  “实用体验”,是要上瘾者在他不愿上网的时候(假如他一天已上网10小时),再追加5小时,让其对网络感到疲倦,弱化“奖赏区域”功能。

  “目标管理训练”,是限制上瘾者上网时间,在他们完成目标管理后给予奖励。

  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其他爱好,找到上网的替代品。

  3、治疗抑郁症:男,中学生,于一年前开始去网吧玩游戏,开始时是利用业余时间,半年后经常一玩就是整日整夜,甚至不回家,饿了就吃一点方便面。家长将其拉回家,他就烦躁不安,搓手、踢门,不吃不喝,甚至损物、自伤,夜间不眠。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是共病,它们是伴发产生的。

  这样的个案,戒网瘾时首先治疗抑郁症。

  暑假要到了,请不要害怕孩子上网。请记住:网瘾,罪在心病,不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