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网络心理

中学生上网的心态浅析

中学生上网的心态浅析

中学生现在上网的很多,有极个别甚至上网成瘾。中学生上网心态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这么迷恋网络?笔者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调查,结果如下:

  中学生上网有很多开始时只是因为好奇,直到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因为好奇才上网。电脑、网络毕竟是新鲜事物,学生接触的时间不长,很多学生的家里也没有电脑,这就给电脑、网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很多学生多想领略一下电脑的奥秘,网络的神奇。正是这种好奇使得他们上网。

  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电脑,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电脑、网络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对它们,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近几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微机课,有许多的小学也学习了一些零星的电脑的知识。当学生只会开机、关机,连打开一个文件都不会的时候,对于网络,他们仍没有任何的好奇。随着学习的有关的操作和知识的增多,有关网络的知识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从教师演示时为学生随机打开的网页,学生都觉得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知多少倍,那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一下子的膨大的无边无际。随着对于网络的认识和了解的增多,渴望更多了解网络的心思就日益增高。另外是否上过网已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在好胜心和好奇心的双重驱使下,使他们对上网非常热心。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上网,通过资料显示,对于学生上网的目的只有极少数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有关信息或查阅、下载资料等,大多数学生上网是玩游戏、聊天、交友、听音乐、看电影等等,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借以弥补空虚的心灵。

  中学生上网的另一个心态就是为了娱乐,贪图电脑游戏的刺激,借以逃避现实的不愉快以寻求安慰。很多学生会在情绪波动、学业和情感方面烦恼、与他人特别是家长发生冲突时去上网。

  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争强好胜,电脑游戏恰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玩起来感到刺激过瘾;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上比较收敛含蓄,玩电脑游戏时客观上要求“急流勇进”,极大地激发了好胜心,与常态下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互补”,心理上感到平衡,也会产生浓厚兴趣。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腼腆害羞、缺乏自信、缺少家庭和学校关注、支持的青少年,更容易对网络游戏形成依赖。由于他们在网上作某种游戏,可能会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就得到回复和游戏加分等奖励,有时还得到一些来自陌生网友的夸奖、赞赏,这使他们产生了网络比真实生活更有意思的幻觉,进而主动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一个人由孩童逐步向一个少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有一种叛逆的心理,有反复变化的情绪,有不愿与父母分享的秘密,有自己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而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发泄、可以想象的世界,尽管它是虚幻的,却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

  许多的中学生上网就是想找一个可以分享自己的秘密,承担自己的烦忧,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倾诉的对象。网络交友成为学生的最爱。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异性并不怎么了解,与异性的交往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内心有一种与异性交往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可以在网络上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满足。

  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在网络上找朋友,利用网络聊天。这是中学生上网的另一个心态。

  网络交友具有距离感、神秘感,给人以更多想像空间。网络交友,可即时传递情意,又无须对所说的话负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构建一种似真又浪漫的亲密友谊。网络交友主要靠文字,文字不像语言那样就事论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看不清什么是谎言,什么是事实,往往会让人在不自觉中进入美丽和幻想的空间。

  网络朋友关系平等,身份无尊卑、地位无高低,使得网络交流毫无顾忌。大部分青少年上网是为了发泄情感,把自己高兴的、不高兴的、该说的、不该说的都与网友一起“分享”。他们对身边的人不太相信,在现实中把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同时他们又觉得网络是虚构的,只是交友的工具。导致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是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和随意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难免局限于双方的现实利益处境和特定的身份关系中,如亲戚、同事、上下级、同学关系等等。这当中只有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略为平等和随意,可能发展为知己,但这只当同学不在同一个单位时成为可能,若由同学再成为同事或上下级后,他们的关系反而渐渐疏远。

  从理想的情况来看,网络似乎为交往提供了打破现实利益和身份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网络交往中,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或者是家财万贯,但到了网上也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网名)而已。谈不来照样会没人理你,将你晾在一边;除了一个网名和性别(有时性别也未必真实),网络交往完全集中到语言和思想的交流上了,少了许多现实中的尔虞我诈和利益冲突。因此,网络情感产生的机率大大超过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亦就不足为奇了。

  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平等和随意其实完全是虚拟的:一方面,只要网络交往发展为现实交往,就不可能摆脱性别、年龄、地位等身份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如果局限于网络交往,则你永远都不可能辨别出包括情感关怀在内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具有隐藏性、随意性,能让上网者无拘无束。每个人都有倾吐和被了解的需要,网络提供了一种方便、自由的空间,让人可以在匿名的保护伞下,畅所欲言。在交往对象方面,国内外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少年上网以结交同龄异性朋友为目标。有过上网经验的人可以切身体验到,网络中的匿名交往使得异性之间的交往变得无拘无束。任何上网者,都可以借助网名,通过聊天室、BBS、个人主页,在无数陌生的网友面前,无拘无束地、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他的个性色彩。在五花八门的聊天室中,随时可以找位陌生的网友随意地聊几句,聊得来就继续,聊不来则随时中断,可以不拘礼仪一走了之。在匿名性的保护下,所聊的主题可以毫无顾忌,无需什么开场白或客套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奔主题勺说出自己想说的。匿名使网友们如同隐身人一般,隐秘地进行着各种网络交往活动,而完全不为他人所知。

  网络交往的这种无拘无束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性中的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即使是生性最为害羞和拘谨的人,在网络中呆久了也会渐渐地改变,甚至于也会在网上对着陌生的异性说:嗨!咱俩聊聊!交个朋友吧!从来没有人会对此觉得有啥不妥。这就是网络!大多数网迷在网上一年中所结识的异性朋友远比现实生活中花一生时间所能结识的异性朋友要多得多。在交流和沟通的话题上,也是毫无限制,甚至于连东方人平时在生活中讳莫如深的一些话题,也会包括在内。比起现实中的朋友交流,内容涉及要远为深透和广泛。特别是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表达自己的人,在网络交友中可以得到社交上的满足(但也会因此导致网络沉迷)。

  以上种种,就是现代中学生上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