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该如何淡化“现代交流症”?

该如何淡化“现代交流症”?

有一首里有句歌词,叫做“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强调常回家看看?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例如微信、qq、电话,随时随地聊天、视频,似乎我们与家人、亲朋的关系拉近了,但人心距离却疏远了。你会给他朋友圈点赞,但真正见面吃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亲戚朋友加油喜事,我们少了点真诚的祝福,多了些拍照抢红包……这其实就是最近媒体报道的“现代交流症”。

什么是现代交流症?

“现代交流症”之说,算不得新鲜。在此之前,类似的提法还有“手机依赖症”、“网络型社交障碍”等等。虽然是不同的表述,然而其概念指向,总归是相同的。也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相关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越发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意愿、维系情感。与之相伴的,则是线下交际能力萎缩、人际连结弱化。

心理释因:用网络来塑造内心自我

为什么很多人往往沉醉于网络上和人交流,却疏忽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从心理学上说,一个重要原因是,网上的我,才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我,才是我内心想成为的我。几乎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网上塑造一个“新的我”,一个“想让别人看到的样子”。

比如,一个性格急躁的人,会在网上塑造出“人淡如菊,现世安好”的性情来;比如,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子,往往会喜欢发漂亮的自拍照。有些人会过度迷恋自己在网上塑造的形象,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经营维护这个形象,会和喜欢这个形象的人去互动交流,甚至,会因为这个形象和现实的形象有反差,有裂缝;因为网上的评价、圈子和现实中有差距,而越来越逃避真切的人际交流。

事实上,人际交往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调适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简入繁、渐次深入的过程。网络社交的那套方法论,更多只能维持一种“弱联系”,而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社交工具,既是“虚拟人物形象”的舞台,也是表演型人格的秀场。而随着情感焦虑加剧,我们惶惶难以自处之际,也是该尝试从偏执中走出了。

小编在此建议大家,无论是朋友圈也好,qq也罢,它们只是我们与家人、亲友关系维护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取代我们日常社交生活本身。所以,闲暇时刻,就不要总宅在家里,约好久未见面的朋友出来喝杯茶看个电影,或买张回家的车票,给父母聊聊外面的见闻。毕竟,你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地老去。珍惜每一次你与身边人相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