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安慰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催化剂”

安慰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催化剂”

安慰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能达到安慰的安慰并不多,甚至不少时候我们发现越安慰对方的情绪波动越大,安慰的效果没达到,激怒的效果却很明显,那么,如何安慰才能保护心理的健康呢?

假如你的朋友刚刚失恋或丢了工作,你会如何安慰他?大多数人的本能是鼓励对方,但近日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会刊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安慰往往适得其反。安慰是门学问,恰如其分的安慰是一剂良药,不仅能让受伤的心快速愈合,还能给自己带来心灵慰藉,更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催化剂”。

超半数人不会安慰人

32岁的李薇是个热心肠,不管家人的事还是朋友的事,她都愿意尽力帮忙。可每当身边人需要安慰时,她总会手足无措。“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们,没有一次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有过这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2012年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自称不太会安慰人,并且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46%的人有过“越安慰越糟糕”的经历。

从心理学角度看,首先,假如自身不够坚强,那么别人的痛苦往往令我们想起自己的痛苦,进而心慌意乱。其次,如果父母不善于安慰他人或相互安慰,孩子长大后就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更不知道如何安慰别人。最后,还有一些人曾经笨拙地尝试去安慰别人,但别人不仅不领情,甚至还产生误解,导致他们认定自己天生就没有安慰人的能力。

但悲哀的是,不少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生活中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安慰别人,给社会平添一份冷漠感。仅有29.1%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单位很温馨。其中部分受访者表示,如果一个不太熟悉或者关系不算太好的人需要安慰,他通常会选择拒绝。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在安慰对象的选择上,89%的人会安慰朋友,58%的人会安慰同事,只有28%的人会安慰下属,肯于安慰领导的人仅有12%。

不肯安慰人,也可能是自我保护的表现。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分析说,中国人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主要与缺乏保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