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怎样看待那些偷偷奋进学习的人

怎样看待那些偷偷奋进学习的人

在中国学生当中时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总有一些默默无闻却总是喜欢偷偷的在学习的人。为什么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拼搏呢?大家是怎么在生活中看待这类偷偷学习的人。

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就受到教育心理学家关注了,Covington教授于1984年提出自我价值理论,他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主要是试图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为何逃避失败”、为何不愿付出努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回答,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人们有得到赞同和认可的需要,也有拒绝和否认失败的倾向,这就导致自我知觉和自我价值之间会存在一个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个体会形成一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所以自我价值就成了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力。这样能解释为什么学生会那么努力用功追求好成绩,是因为他渴望获得好成绩从而得到赞扬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

2、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而不是努力

人们对失败作出解释时,通常是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够,但是在对成功作出解释时,则更倾向于解释为自己具有出众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过多的努力。并且付出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做得更有价值。因此,有能力,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能力,是保持积极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更多地被视为是个人能力的展现而非努力的结果。

3、学习动机的核心是逃避失败以维护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身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这个理论的假设就是人天生就有维护自我价值的倾向。我们从小就知道成功能获得认可和赞扬,从而提升了人的自尊,使人产生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但是获得成功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支持,这就使成功、能力和自我价值感三者形成了前后因果的连锁关系。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知: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能带来巨大的自我价值感;相反失败则代表能力不足,这会损伤自尊,威胁自我价值感。而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就代表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好成绩,所以就会存在一些学生不努力学习从而避免失败维护自我价值感的现象。

上面三个观点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喜欢偷偷学习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有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这些偷偷学习的人,也许会有怕面对失败而带来别人嘲笑的问题,但是最多的还是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