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日常生活中争吵行为背后的心理

日常生活中争吵行为背后的心理

在某个特定情境下与特定对象进行争吵,而且还会把这种倾向泛化到其他情境和对象中,因而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上例中的豪斯医生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好争吵者,不论是面对病人、同事还是上司,他都经常忽视别人的感受,做出讽刺性的评论,并表现得极不耐烦。

一是人际关系的类型。例如,恋人之间的争吵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争吵就有很大区别。恋人之间的争吵频率较高,但争吵的强度却较低。虽然关系一般的同事之间争吵的频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争吵,不仅强度较高,而且后果较为严重。

二是对他人行为的感知与解释。当个体察觉到对方的行为具有威胁或者敌意时,产生争吵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种感知与解释存在着个体差异和 情境差异。首先,某些人格特质水平的不同会影响敌意感知和敌意解释,如特质愤怒水平较高的个体,对于模糊的敌意情境刺激,更易做出威胁或敌意的解释。其 次,社会地位的相对落差也会对这种感知和解释产生影响。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个体,对别人的批评会更多采取争论或争吵的应对方式;而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个 体,经常会对别人的批评忍气吞声,比如豪斯医生的助手罗伯特·蔡斯对豪斯几乎百依百顺。再次,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也会影响敌意感知和敌意解释。研究发现, 个体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对对方的批评会越敏感,恋人之间则表现为更在乎对方的看法。

三是个体对于争吵行为的情感体验。尽管大多数人对于争吵行为的情感体验都是不愉快的,但不愉快程度存在差异。有的人不愉快的程度比较高,有的人不愉快的程度比较低,甚至有的人在争吵之后还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是血清素水平。大量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可以抑制攻击行为。如果降低色氨酸水平(合成5-羟色胺的原料),那么攻击行为可能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