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人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交往究其实质来讲,是人的木质的表现,是木性的要求。人的一切交往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是由交往动机引发的,同时交往动机还对交往行为起定向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分析人们的交往行为,必须揭示其行为的内在动机,才能判断其行为的出发点,提高对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对其行为的控制。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对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的分析,集中在对交往需要及交往动机的分析上。

交往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1.获取知识和乐趣的需要

交往中,人们各自知识经验的与补、思想观念的交流或撞往才,成为可能,双方或共同探索未知领域。或共同参与彼此都感兴趣的活动,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取得收益.而不是付出代价

2.间接满足成功的需要

或因个人力量的薄弱,或因自身尚未建构起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通过交往,可借助他人的力量,可联合力量而促进发展,因此,个体主动发起交往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帮助进而满足成功愿望的途径,显然比自己单方面积累条件要快捷得多、经济得多

3.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自我价值感是指自我的价值得到确立时,个体主观产生的自信和自尊,体验到生活、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得以实现的,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获得支持性信息,才能相信或肯定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确立自身的社会价值。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他人成为特定的参照系。通过自己,他人的能力、性格、看法等等的比较,个体明确自己的位置,发展自我意识。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将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埋在心底,尤其是那些带有一定独特性的、深刻的认识,总期望寻找机会,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寄望于在交流中,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认同或欣赏、服从乃至崇拜等等,也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自信心。在社会比较规律的分析中,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比较对象是什么样的?通常被选择为比较对象的人,多是与自己在许多特征(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上相当或相近的人。这也就是说.人们总以与自己特征最为相近的群体为参照群体,认同该群体,并以该群体的反应作为评价自我反应的标尺。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的交往对象,常倾向于在年龄、阶层、性格、职业、地域等相近、相同的群体优先选择,稳定的人际关系也首先在该群体中建立。

4.获得明确的安全感的需要

对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根本的原发性需要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与人交往,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线索,有效地减少恐惧感,最为有效地获得安全感。因为通过交往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才能把握或控制所处的社会情境,人们对社会安全感的渴求,也促成了对交往的需要。

3.认识自我的需要

自我显然是很重要的,这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持久的概念之一实际上,自我还不单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哲学家建议我们“认识你自己”,诗人说“忠实于你自己”。自我概念是社会性的形成物,是在我们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我们的自我同一性从根本上讲有赖于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剥夺同其他人的关系将危及“自我”本身。我们有“自我感”是因为我们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内化成了我们对自己的想法的一部分,自我概念是经由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形成的。威廉·詹姆斯把“我”的组成要素分成三部分:物质我、社会我和精神我。物质我包括一个人的身体、衣物、家庭以及所有其他物质财富;社会我的核心成分是我们从朋友和熟人那里得到的承认其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他人对我们的好感;精神我是指我们的内部体验,包括能力、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可见,社会我及精神我的重要内涵都与他人密切关联。然而,并非自我的每一个方面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重要。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我是谁”的技术,用来测查所谓“自生的自我概念”的构成,即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的描述。该方法的基本预设是,人们总是提到那。此对他们来说最突出或最重要的东西。继而,心理学家家证实了。自我概念常常反映出那些使人们与其周围的人有所区别的个人特征,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在特定的交往场景中、他人的比较来标识自我的。自我概念中对自我的分析和评价以及这种能力的提高,也是交往需要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比较理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对自我的某些方面的判断和评价,可能会非常容易,比如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但其他方面。我们缺乏可靠的客观标准。得到相关的判断和评价的办法之二是,多进行一些有关的活动。更有效的办法则是,通过把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而获得评价。都是同样的缺乏可靠标准而选择参照系.但技巧和才能显然要比态度和价值更容易比较得出。尽管如此,比较对象与比较者之间的相似性仍然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