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三个条件

人际交往的三个条件

(一)交往双方有了比较明确的交往需求,并期望获得一定的交往效果

这表现出社会交往的功利性色彩,即交往总有一定的目的,如,交流感情、联系工作等。人是理性的动物,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有符合心理逻辑的充足理由。心理学家发现,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来说是值得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得以维持。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所持的社会交换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本质视作社会交换过程。该理论借用了经济学的若干术语,交换的核心在经济学是商品交换,而在社会心理学则是社会交换,其成本是指自己拿出的东西,如,体力消耗,放弃享受,赞扬、安慰等,报酬是指物质的、社会的、心理的财富,利润等于报酬减去成本。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木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成本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为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社会交换理论所讲的价值是主观价值,这种价值观是在过去的交换中形成的。对于那些就主观而言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或终止。

(二)交往过程中,双方使用的符号系统是双方都能理解的

也即是说,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交往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用来代表任何东西的社会客体。显然,只有统一的符号及意义体系才能保证双方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产生交往障碍。对符号系统的共同理解是交往的必要条件,这种理解不仅指形、声及意义的理解,还应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理解。因为交往总是在一定的气氛中进行的,总有一定的背景,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背景,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产生歧义,由此说来,对交往情境的理解也是维持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信息通道的通畅是交往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

交往一方发出信息后,如受到外界干扰而失真,或经过的中间环节过多、信息受阻等,都会造成接收者无法理解或歪曲信息的真实含义,出现交往的困难。因而提高信息的清晰度,消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中间环节,是交往正常进行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