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渐趋亲密

人际关系渐趋亲密

一、自我暴露

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是各自独立的主体,交往的社会情境又总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故而,我们总是有一种倾向,即试图更多地了解对方。当双方相互之间非常了解,并且乐意向对方表白自己的情感和信念时,会出现一种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就叫做自我暴露,即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主动告诉对方。心理学家发现,随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我暴露的逐渐增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

心理学家将自我暴露看做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还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暴露是其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交往实践的体验,让我们很容易知道,自我暴露程度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一方面,自我暴露的增加使人际关系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如何,也影响着自我暴露。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他们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不同,比如有陌生、熟悉、亲密的差异,那么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也会显著不同。这里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异也应是双向的。

二、自我暴露与亲密关系

社会渗透理论在说明自我暴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时,这样来描述:在人们讨论的话题由窄到宽、由钱入深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层次也增加了。自我暴露的方式通常总是先由一些非个人化的话题开始,如天气、体育运动或流行文化等,而后才拓宽到那些更个人化的、更敏感的信息上来。这种渗透式方式,使人们避免了由于揭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而且,在交往初期,自我暴露遵循着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社会渗透理论尤为强调相互性规范对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忽视这种逐渐式的过程,一下子向他人暴露太多有关自我的信息,会使他人害怕和退缩,从而给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造成障碍。

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同样可能告诉对方。研究证实,人们暴露自己的情趣爱好、态度和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而暴露自己的个性和身体有关的信息的可能性则较小,那些属于自我概念最深层次的隐私,更不会轻易暴露给对方。有一个必要的注解,无论彼此关系有多亲密,我们都不会也不应完全、彻底地暴露自我,或者任意侵犯对方不愿暴露的领域。

三、自我暴露的差异

自我暴露的文化差异是容易察见的,如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自我暴露的范围有限。而心理学家还饶有兴趣地发现,在自我暴露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自我暴露比男性要多.她们还更倾向于谈论不同的东西,而且在与最要好的朋友交流时,女性有着更多的对非语言暗示的依赖。在一般的社会刻板印象中,男性属于总将感情隐于内心的沉默型,而女性则被形容为“长舌妇”,经常毫不犹豫地向他人透露心底的话。在内容上,女性经常暴露自己柔弱的一面,而对自己较强的能力则缄口不言;男性则相反,经常宣扬自己较强的一面,而隐藏其较弱的一面,而且,男性所暴露的大多是“男性化”主题,比如,什么时候有过攻击性行为或冒险行为等;女性所暴露的则多是“女性化”主题,比如,什么时候觉得很像小孩等。尽管男性和女性存在着自我暴露的广度、深度及具体内容的差异,但他们都会响应对方的自我暴露。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增加了自我暴露的程度,那么另一个人的反应很可能是也增加其自我暴露的程度。随着人际关系渐趋亲密,我们对某人的信任感会越来越高,就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也要求对方越来越多地暴露他自己。甚至可以说,自我暴露成了一项很重要的判别指标,通过了解他人如何向我们暴露他自己,我们可以判断他人对我们的信任程度,进而了解彼此的关系状况。

可以认为,交往过程中,双方自我暴露的平衡或对等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并不一定每次交流时都会出现自我暴露的响应行为。尽管长期关系比新建立的关系密切程度要高,但并不是每次交流都必然会出现一对一的亲密信息的交换。

除了对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的作用,自我暴露还有疏远与他人关系的效用。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一些人可以通过控制个人暴露的深度和广度而从这种关系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