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常识

新生儿黄疸有哪些临床知识呢

新生儿黄疸有哪些临床知识呢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严重影响到小儿健康的疾病,在发生皮肤黄染的时候,患儿的脸上、胳膊、后背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黄染,而且如不积极治疗会引发患儿的脑部智力。那么,具体关于新生儿黄疸有哪些临床知识呢?

对于新生儿黄疸,一些老人认为黄疸是正常情况,无须治疗,只须服用一些葡萄糖即可。还有些人认为黄疸是母乳所致,停用母乳即可降低。这些看法都不太正确,专家认为:新生儿黄疸应早期发现,程度严重时应早期治疗。

黄疸是体内胆红素升高所致。正常人平时产生胆红素都能通过肝脏的代谢而排出体外,而新生儿期胆红素产生过多,当肝脏代谢功能不足时就极易产生黄疸。若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持续7~10天消退,对新生儿无任何不良影响,这称为生理性黄疸,可不进行治疗。若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胆红素上升快,程度重(超过一定数值),持续时间长(超过2~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等,均为病理性黄疸。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有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酶的异常、红细胞形态的异常、血红蛋白病、体内出血、各种感染、窒息、缺氧、饥饿、某些药物、胆道排出异常、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因此,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患上某些疾病的“表象”。

病理性黄疸不治疗易引起胆汁黏稠、淤滞,胆管阻塞,严重的还会引起胆红素脑病而致残。

所以一定要多多学习才是保障小儿健康的基础。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即有黄疸出现。表现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的轻度黄染,一周内消退。这就是生理性黄疸,能不治自愈。

有的黄疸很轻微,不仔细观察,甚至看都看不出。有的黄疸很深,持续时间也长,半个月或二十余天不等,表现出黄疸滞留现象。

以早产儿或有头颅血肿的及有过窒息史的新生儿为多见。但只要吃奶好,精神无异常,大小便正常,而且黄疸日渐变淡,这也属生理性黄疸范围,不必惊慌。

若孩子一出生即有黄疸,并且迅速加深,但口唇粘膜却很苍白,呼吸心跳都特别急促,这是由于母子血液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需急速送医院抢救。

生后一周或数周后出现黄疸,进行性或间歇性加深,伴有发热,面色青灰,不吃奶、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可能身体某一部分有细菌感染,得了新生儿败血症。

初生时无黄疸,生后1—2周或更长一些时间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吃奶尚好,如初生几天大便还呈淡黄,但随着黄疸的加深,粪便逐渐变为白色呈陶土样,这是一种阻塞性黄疸。需送医院详细检查,可能有先天性胆道闭锁。

若新生儿黄疸很深且持续不退,而且有嗜睡、吮奶无力、肌肉呈瘫痪状等神经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有尖叫、目光凝视、肌张力增高、抽痉、呕吐等症状,这是血中的胆红素进入了大脑,与脑组织结合,严重损伤了脑神经。

我们平时一定要积极做好对新生儿黄疸的相关预防和护理的工作,一旦皮肤可疑出现症状时就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来接受治疗,另外生活中给小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空间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也是小儿有利健康成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