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检查

黄疸诊断方法是什么呢

黄疸诊断方法是什么呢

黄疸诊断方法是值得关注的,大家都知道,黄疸是小儿常见病,孩子患病,做妈妈的最担心了,那么究竟你的孩子是不是患了黄疸呢?先诊断一下吧,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黄疸诊断方法,看看如何确诊和治疗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避免疾病危害的发生。

黄疸诊断方法:

1.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分一分钟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两种。前者相当于结合胆红素(cb),正常不超出3.4μmol/l(0.2mg/dl),波动范围为.85~3.4μmol/l(0.05~0.2mg/dl)。总胆红素(tb)系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之各,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正常不超出17μmol/l(1.0mg/dl)。

2.尿液中胆红素溶血性黄疸尿液不含胆红素,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均呈阳性反应。

3.尿液中尿胆原急性大量溶血时,尿液中尿胆原显著增加,慢性少量溶血时,尿胆原含量变化不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液尿胆原可增加;肝内胆淤时则可减少,甚至消失。肝外梗阻时尿中多无尿胆原,尤其是癌性黄疸。

4.粪中尿胆原梗阻性黄疸时可见下降,结石性梗阻常为不完全性,而癌性梗阻则可完全性。长期粪中尿胆原减少(

5.蛋白质代谢试验血清蛋白定量、蛋白电泳分析对黄疸的鉴别意义不大。血浆白蛋白下降见于严重肝实质损害,如慢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癌。血浆球蛋白升高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见于活动性慢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等。血浆总蛋白的变化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比较明显。长期肝外梗阻和胆汁性肝硬化,血浆α2和β球蛋白明显增高。

6.血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蛋白x(lp-x)测定反映肝细胞的脂质代谢功能以及胆系的排泄功能。

7.血清胆汁酸测定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及分泌,正常人血清中含量不超过10μmol/l。肝胆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肝细胞对胆汁酸与胆红素摄取和排泄机制不同,在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如gilbert症及溶血性黄疸时,并不存在胆汁酸潴留,故有助于黄疸鉴别。

8.血清酶学检查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氨基移换酶(ast),其他还有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醛缩酶(ald)、精近酸酶(arg)和鸟氨酸氨甲基移换酶(che),在肝炎时,血内含量下降,②反映胆道病变的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亮氨酸肽酶(lap)和5"核苷酸酶(5"-nt)等酶。黄疸酸氨肽谱(enzymogram)检查,即一次微量测定一系列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如一次测定alt、ast、oct、alp、ggt和5"nt6种酶。如前3种酶上升则为肝细胞性黄疸,而后3种增加的则为梗阻性黄疸。但血酶检查无助于鉴别肝内胆瘀和肝外梗阻性黄疸(参阅“病毒性肝炎”)。

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维生素k在肝细胞内能促使凝血酶原形成。肝细胞性黄疸时,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系脂溶性,在肠内经胆盐作用始成为水溶性而被吸收,因此,梗阻性黄疸时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延长。

10.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icg)排泄试验icg入血流后,迅速与白蛋白结合而被肝细胞摄取,在肝内经代谢后直接由胆道排入肠道,故能正确反映肝细胞排泄功能。正常人按0.5mg/kg体重的icg量作静脉注射,15分钟后静脉内滞留量为0~10%。

有关黄疸诊断方法,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注意的,因为黄疸的发生是会然给孩子承受一定危害的,这是每个家长都不容容忍的,所以大家需正确把握黄疸诊断方法,并且积极帮助大家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正确的治疗疾病才能够免遭疾病危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