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骨科疾病。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缺钙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体内骨质的变化过程。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种族、性别以及生活方式等。根据病因的不同,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第一种是Ⅰ型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主要原因是性腺功能缺陷,即雌激素和睾酮的缺乏。无论是在绝经前还是绝经后,性激素的缺乏都会加速骨质的流失。关于骨质损失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主要原因是骨细胞早期细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导致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在绝经后的五到七年内,骨质流失的速度可达每年1%~5%。结果表现为骨小梁减少,容易发生骨折,如科勒斯骨折和椎体骨折。
雌激素缺乏会使骨对甲状旁腺激素(PTH)敏感性增加,进一步导致骨钙流失的增加,但肾脏对钙的排泄减少,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则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PTH的分泌受到负反馈调节,与上述变化相反。此外,破骨细胞还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如TNF-α、IL-1和IL-6等。当性激素缺乏时,这些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产生,进一步促进骨质的破坏。
第二种是Ⅱ型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种类型发生在男性和女性身上,主要是骨形成下降和老年肾脏形成1,25-(OH)2D3减少造成的。这些生理变化导致了皮质和骨小梁的流失增加,进而增加了髋骨、长骨和椎骨骨折的风险。
第三种是Ⅲ型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药物和其他增加骨质损失的疾病引起,尤其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此外,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在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症中,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比例分别为6:2和2:1。而在Ⅲ型骨质疏松症中,男女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之间,而Ⅱ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在70岁以上。Ⅲ型骨质疏松症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因此,当出现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其发病机制。只有针对具体的损伤机制进行修复,才能尽快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专家讲解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骨病专家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骨密度降低引起的疾病。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最大危害是骨折的发生,给患
-
中老年引起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哪些?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之一,其病因涉及多个方面。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钙调节激素分泌会发生失调,
-
中老年为什么会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骨折,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并不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只
-
中老年患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哪些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科疾病。这种疾病在当今社会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的体质不再
-
中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哪些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哪些? 许多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这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了解更多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