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皮肤性病科 > 性病科 > 艾滋病

艾滋病正在变成一种慢性病

艾滋病正在变成一种慢性病

  近年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艾滋病防控工作进行了采访。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性传播比例上升迅速。在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中,同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8%上升至2011年1-9月的55.5%。男男同性传播是导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吴尊友指出,社会歧视比艾滋病本身更具杀伤力,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有危险行为,也不愿意去做检测,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他表示,艾滋病感染已经成为一场“社会的艾滋病”,若不医治,艾滋病的问题还会在其他类似疾病上继续出现。

  据统计,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占当年报告总数的比例在增加。20-24岁年龄组所占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比例从2006年的20.3%上升至2011年1-9月的49.0%。现在,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总传播途径的63.9%。同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2.5%上升至2011年1-9月的13%。

  吴尊友表示,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不足,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知识了解不足;另一方面,缺乏防范意识,很多人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从不觉得会感染。同时,即使有了防艾知识,对于男男同性恋群体来说,并不一定会有安全的性行为。

  吴尊友指出,晚发现、晚报告是导致艾滋病死亡病例增多的主要原因。他表示,虽然艾滋病感染者尽早进行检测对保护自己和减少病毒传播风险都有好处,但面对这样的“大地震”,很多人宁愿迟一点发现,少受一点心理折磨。

  吴尊友表示,社会的歧视和冷漠对艾滋病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后,丧失了希望。他们变得孤独,周围的人不愿意接触他们。因此,一些人宁愿晚一点发现,少受一点心理折磨。

  吴尊友表示,艾滋病正在变成一种慢性病。只要感染者坚持抗病毒治疗,平均寿命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他举例华盛顿特区的数据,通过母婴阻断措施,自2009年以来没有发生一例母婴传播。研究表明,如果性行为中的阳性一方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将另一方未感染的比例提高到96%。

  吴尊友指出,普通人可以通过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采取自我防范措施,保护自己和家庭,为艾滋病防治作出贡献。此外,不歧视艾滋病人,不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也是重要的。

  吴尊友表示,艾滋病防治工作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难点。社会歧视仍然很严重,我们还需要找到消除歧视的有效方法。此外,城市化带来的人员流动性增加,婚前、婚外性行为的增加,使得艾滋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他人。

  吴尊友表示,艾滋病防治工作在我国的“硬件”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但在“软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并纳入各地政府的考核指标。近年来,我国新发艾滋病感染人数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吴尊友指出,预防艾滋病需要守好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使用安全套和杀菌剂;第二道屏障是及时治疗性病,避免炎症增加感染风险;第三道屏障是在高危行为前后进行预防,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或短期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

  吴尊友表示,我国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挑战。他呼吁普通人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创造一个没有艾滋病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