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附睾畸形便是指附睾不正常,一般提到附睾,我们都知道那是男性生殖器官中中储存精子,使其进一步成熟的器官。可是现在很多男性都患有男性不育的病,附睾畸形就是其中原因之一。那么,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的发病机制吧。

以下就是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

附睾为连接睾丸的排精管道,外形细长扁平,位于睾丸的后外侧,10~15根睾丸输出管迂曲成圆锥状,末端汇合成一根长4~6cm且高度迂曲的附睾管,据 Turck对94例非隐睾者,如疝,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进行阴囊探查,发现83.9%的附睾头与附睾尾附着于睾丸,而附睾体与睾丸之间有一定距离,一般可容纳一指尖(图1),附睾与睾丸完全紧贴者仅占12.5%)。

附睾畸形主要表现为附睾发育障碍和与睾丸附着异常,前者包括附睾缺如,头部囊性变,中部,尾部不发育,呈纤维索状闭锁,附睾明显变长呈长襻形等,附睾缺如又可分为:

1.中肾管完全不发育,输精管,精囊及射精管一并缺如。

2.中肾管发育不全,附睾体尾部缺如,同时伴有输精管缺如。

3.中肾管未发育成附睾管,而直接衍变成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睾丸输出管与输精管相连。

4.无附睾,输精管不与睾丸连接,其近端呈盲端,附睾附着异常包括附睾与睾丸完全分离和部分分离,后者指附睾头与睾丸不连接,附睾不附着于睾丸下极等。

自1971年Scorer及Farrington首次对附睾畸形进行分类以来,已报道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1990年Koff及Scaletscky在Scorer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将附睾畸形分为5类:

Ⅰ型:长襻形附睾:附睾呈长襻状,与睾丸大小比较明显变长,又分4型:

①较睾丸大小长2倍;

②2~3倍;

③3~4倍;

④4倍以上。

Ⅱ型:附睾与睾丸分离:按分离的部位和程度,此型又可分为如下3种情况:

①仅有尾部分离;

②头尾部均与睾丸分离,但相距较近;

③头尾部均与睾丸分离,相距较远。

Ⅲ型:附睾与睾丸成角,

①单纯成角;

②伴有附睾狭窄。

Ⅳ型:附睾闭锁或附睾,输精管的任何部位连续性中断。

Ⅴ型:较长的睾丸系膜。

以上的文章介绍的就是附睾畸形的发病原因。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已经知道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了吧。那么,患了这种疾病就赶紧治疗吧。免得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增加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