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男科 > 健康生活

杭州江干千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

杭州江干千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

  “咔嚓!”“咔嚓!”下午3时许,83岁的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芙蓉社区居民陈一定,正拿着相机在住所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拍照。一幅幅色彩分明的春日风光,就这样映入他的眼睛里,也定格在他的镜头中。

  在间隔了13个年头后,老人终于再一次看清了春天的模样。4岁时,一场重病让他右眼失明。健全的左眼,又在70岁后因白内障等多种眼部疾病而变得逐渐模糊,近视高达2700多度。

  “那时候,就算是有人走到跟前,我也看不清对方的样子,只能靠听声音来分辨熟人。”陈一定说。不仅如此,走路摔跤也成了家常便饭。两年前,陈一定在走楼梯时不慎摔倒,致使膝关节韧带被严重拉伤。卧床休养两个月后,他只好配备了拐杖,每走一步都格外谨慎。

  白内障是目前致盲率最高的老年常见病之一。“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失明,提前介入有助于减少此类残疾的发生率。”江干区残联康复办公室负责人丁永明说道。

  为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的建设成果,近两年来,江干区共实施白内障筛查3.5万多人次,实施白内障手术1201人共1359例。今年,江干区将白内障明眸行动列在民生实事工程之首,对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筛查。只要是被确诊为白内障的本区户籍居民,在填写申请表并经相关部门同意后,即可获得1000元至2800元不等的治疗补助。

  陈一定的眼疾,就是在2013年10月的一次筛查中被发现的。根据相关政策,陈一定属于国家认定的三级残疾,江干区发放的补助款加上医保可以缴纳的部分,足以支付手术费用。然而,是否选择手术治疗?陈一定犹豫不定:“最担心的就是,一旦手术失败,怕是连这仅有的一只能够看到光亮的左眼也不保,一片黑暗的世界,真是想都不敢想。”

  老人放不下的,还有摄影与写作这两个爱好。“写文章的时候,只要有了灵感,无论多晚也一定要把它完成。”陈一定说,近年来他的左眼愈发看不清了,每次写作时,一只左眼几乎要贴在纸面上才能够正常书写。再后来,他又改用字体较大的老年手机,一手拿着助视镜一手编辑短信内容。几十年来,他在省内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并且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陈一定说,随着江干区白内障筛查与治疗的普及,身边不少朋友治疗成功后,他才下定决心走上手术台。2014年6月,在浙江省眼科医院副院长赵云娥主任医师的主刀下,他的白内障以及其他部分眼部疾患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即被顺利医治,一个明亮、清晰的世界从此重回眼前。

  “前面还有片桃花开得不错,我再去拍两张照片!”边走边聊,老人已快步走在我们前头。从他矫健而自信的背影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善于发现美、记录美的眼睛将会如同一颗璀璨的星,照亮他的晚年生活。

  昨日是12331全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主题宣传日,记者从湖南省食药监局了解到,湖南省从即日起,将对“四小”企业进行全面重点整治。湖南省有两万余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条件差等通病,是食药监管的重点,也是难点。食药监部门将对它们逐一摸底数、建档案、分类规范经营行为,从源头把关食药安全,科学引导小作坊发展。

  查处

  “夫妻店”做豆皮,玉米淀粉替代黄豆粉

  昨日上午,长沙县黄兴镇荣河村荣河组。邓某和妻子在工厂里,用洗澡盆清洗发霉的豆皮时,湖南省、长沙市和长沙县的执法人员突然“造访”,终结了这个夫妻地下黑工厂。

  这个黑工厂有三间屋子,是邓某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子进行豆皮生产。记者看到,摊在地上的塑料彩条布上,黄色的豆皮堆成小山。五六个已经袋装好的成品上贴着标有QS标志的“欣源豆皮”的商标,商标上标有“原料:黄豆、水”,还标明产品标准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保质期等,而生产商和生产地址则均标明为许昌。其生产区域里,6台豆皮机和1台和面机均锈迹斑斑,而部分刚生产的豆皮则摆放在流着污水的地上,脏乱不堪。执法人员在现场看到一袋标有“焦亚硫酸钠”的添加剂20公斤,但现场没有一台秤量器具以确保添加剂的标准化使用,“这是一种防腐剂,滥添加、乱添加,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长沙市食药稽查支队副支队长熊立祥介绍,这家黑店不仅生产环境差、冒用他人的标牌标识,其生产原材料还不是黄豆粉,而是采用成本较低的玉米淀粉。执法人员当即捣毁该无证生产的黑窝点,对查获的1600公斤成品、9920公斤玉米淀粉、20公斤食品添加剂以及机器设备依法扣押。

  昨日,执法人员在接到群众举报后,还来到长沙县   梨镇花园村旦子塘查处一无证生产桶装水的黑工厂。现场检查发现该点为湖南富林饮用水有限公司。经初步核实,该公司没有取得“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证”,自2014年7月起利用井水组织生产大围溪泉、石围山泉桶装饮用水。同时该企业厂房及生产条件简陋,没有检验检测的人员及设施设备,产品也未进行检验即生产销售。

  问题

  数量多、分布散、质量差,“黑作坊”屡查难绝

  湖南省有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万多家,这还不包括食用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现制食品的商铺、门店和餐饮服务单位,总体上呈现出多、小、散、弱、差等特点,食品安全隐患大。

  对于小作坊普遍存在的原因,监管人员分析有三个方面。一是,小作坊在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中有群众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方便了市民的日常消费,对于促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它们有特定的经营方式,由于进入门槛低,它们多以家庭式作坊、夫妻店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和社区。其生产条件差、设备简陋、生产的产品单一,其从业人员也普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和职业技能,生产管理大多凭经验。

  再则是分散化生产的风险大。由于数量多、分布散,其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并不高,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现代食品工业对接失衡,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基本为零,质量控制手段为零,原料和产品的把关措施也为零,产品的质量无从保障。

  此外,小作坊还存在季节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加之法律监管手段不强、监管力量不足,致使监管部门对于黑作坊、无证小作坊的打击屡禁不止、屡查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