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养老机构

老人的“同居式养老”很流行

老人的“同居式养老”很流行

你听说过“同居式养老”吗?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很多老人都需要面临养老尴尬。养老会面临哪些尴尬?独居是个大问题。很多老人的儿女因为外出打工,导致老人出现“空巢”,这个时候养老就成为了大问题。现在有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叫做“同居式养老”,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空巢”问题。

同居式养老

什么是同居式养老

山东省平原县的赵爷爷中风偏瘫已卧床6年,由于他子女在外地工作,6年来,照顾他的是另外三个老人,67岁的冯奶奶负责一日三餐,70岁的谭爷爷负责为他护理,80岁的刘爷爷负责日常采购和聊天。三个老人管吃住,赵爷爷的女儿给每人每月付工资800~1000元。四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各司其职组建“新家庭”,聚在一起也不会感到寂寞。诸如此类的“同居式”养老,在其他地方,也已经悄然出现。

同居式养老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现实回应。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托翁的这句话来描述一下当下的养老问题,倒有点贴切:养老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困难,像刘舒仁老人这样的家庭,属于经济条件尚可,但子女无暇照顾,又不习惯养老院生活的,同居式养老显然比较适合他。另外据媒体报道,还有其他一些同居式养老的例子,老人经济条件一般,生活费用不是像刘家这样包干,而是采取AA制,搭伙过日子,倒也其乐融融。

理想的养老,是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由此看来,同居式养老这种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老有所乐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老人最怕寂寞,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同居式养老很明显是驱逐寂寞的良药。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养老模式,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稍加深入分析也不难看出,这种养老模式的缺陷和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老人们往往是力不从心的;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同居”?另外还有同居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老人本来是需要别人照顾的群体,正是由于别人无法照顾,他们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也就是说,老人之间的互助固然值得嘉许,但养老问题,是互助不能完全解决的。同居式养老的种种缺陷,实质即在于此。

因此同居式养老,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也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其实养老模式,对于老人来讲,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老年人最为理想的生活,就是具有选择养老模式的自由,即掌握充分的资源,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目前距离这一理想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很多老人缺乏起码的经济基础,他们的养老模式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因而也是艰辛的。

上文介绍的赵爷爷案例,就是“同居式养老”的典型。“同居式养老”是一种互帮互助的养老方式,几个老人在一起生活,可以互相照料,彼此帮助。虽然“同居式养老”可以解决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但专家提示,老人养老的根本问题还是儿女,如果老人有子女,那儿女就一定要肩负起老人养老的责任,如果老人没有儿女,社会、政府就要积极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