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社会关注

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热点问题 居家养老仍在探索

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热点问题 居家养老仍在探索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和养生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答,其实养老更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劳动报》报道,所谓居家养老,是立足家庭,依托社区,借助养老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以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养老床位严重不足的现实下,上海不得不“两条腿走路”。为此,民政部门从2000年起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04年首次将居家养老服务列为本市政府实事项目。

截止目前,申城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共计313家,服务人数共计1.10万人;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231个,服务人数共计27.20万人;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2.60万人。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比去年增加42个,共计49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老年活动室6093家,使用面积达171.8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028家。

毫无疑问,居家养老缓解了目前城市老龄化的压力。但是,羁绊也随之出现。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隐形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阻碍着这一模式前进的脚步。

一顿饭的背后:一本难算的经济账

一块红烧大排6元钱,一份芹菜肉丝4元,一碟青椒素肠或是黑木耳烤麸2元……在芙蓉江路上的白猫园区食堂里,打一份两荤两素的客饭,价格一般在15元以内。对于月收入三四千的白领而言,相比周边动辄二三十元的商务餐,这里的消费已经算得上便宜了。

不过,同样的菜式,在提供给社区的老年餐时,每客还要减掉5元。10元一客饭,四菜一汤,还要天天翻花样,这对于食堂的负责人姜玉珍而言,压力着实不小。

人工费用接连上涨

如今,整个仙霞街道内,每天从姜玉珍这里配送出去的助老餐数达到170客,随着天气逐渐升温,日配送量还将有所上升,最多能达到250客。可是,让她颇为伤脑筋的是,订餐的老人越多,自己的营业收入却难上升,甚至还要面临亏本的窘状。

菜价上涨是盈利难的其中一个原因,而更多的问题则出在连年上涨的人工费用上。姜玉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食堂一共配有15名员工,人均工资在2200元左右,即便政府部门在房租上给予了一定优惠,可按照工业标准收取的水电煤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每年调整工资或四金缴纳比例时,账本上的数字就特别难看。

姜玉珍坦言,当初自己所在的鼎新餐饮有限公司是出于好心,所以接下了这个重任,也希望能够承担起一份养老职责。如今,姜玉珍的食堂只能以卖力拉拢白领午餐来寻求收支平衡,毕竟老人餐是无法养活手下这些工人的。

营养要求普遍缺失

除了盈利方面的担忧之外,超出一般常规的标准和责任也常常让这位已经从业二十几年的中年人有些力不从心。“别看只是盒饭的名字换了换,但这要求却翻得厉害。”姜玉珍坦言。以普通的米饭为例,二十几格饭必须分两批蒸。原来,园区食堂中午11点开饭,一般10点半上笼蒸饭即可,可是,由于老人餐10点之前就必须发送出去,因此,那一批9点半就要开始配菜蒸饭。怕米饭蒸得太久容易泛黄,白领餐的另一批米饭只能挪后分开蒸。

此外,从切配到煸炒,老人餐因其特殊的餐饮习惯,也要特别对待,老人餐的菜要切得小一些,油锅得先拉,免得太油腻,烧得则要烂一些,免得咬不动。加上白领餐的工作量,一个人俨然要干两套活。

可是,不少老人在采访中对于助餐点的意见依然不小。记者了解到,饭菜质量不高、营养标准缺失等都成为了主要的不满对象。由于身体原因,很多老年人有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对饮食有着个性化的需求,然而并非所有餐饮点都能做到分类供应,更别提使用无碘盐等了。

“只有这些员工,烧的都是大锅菜,太精细化的要求,真的是无法做到。”一位餐饮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当前状况下,他们只能满足一般老年人的餐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