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社会关注

政策落实 让民间养老院走得更稳更远

政策落实 让民间养老院走得更稳更远

因手续不全、存在安全隐患,贵州农民工杨美学开办的慈善助养院面临取缔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当地舆论的关注。近日,贵阳市云岩区的李家五兄弟决定将自家的场地出让给杨美学,并免收其一年房租。新的场地经民政、消防、建筑设计部门审核,认定为初步具备开办助养院的条件。

从1月11日接到当地民政局口头通知“助养院面临取缔”以来,杨美学纠结了十多天,最终他花了6年心血的助养院总算有希望保住了,助养院里的老人也不用被遣散到别的养老院里,也不用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媒体的关注,让杨美学的助养院面临取缔的问题,得到了迅速的解决。我们在为杨美学的助养院不用被取缔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更多像杨这样创办的民间养老院面临的类似的问题而担忧,也为它们的出路感到沉重。毕竟,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民间工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杨美学的助养院原址位于贵阳市黄家湾路的半山腰,路面狭窄,当地民政局说“一旦发生火警,消防车无法及时到达”。由于养老院的房子是租来的,没有合法产权,这也是导致他7年来无法申办合法助养手续的原因之一。另外,助养院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爱心之外,还应当具有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应当有着较为专业的服务素养。

一般来说,像杨美学这样没有经过相关主管部门许可和验收的民间助养院,在硬件上都有欠缺之处。对待这些欠缺之处,我们不能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得过且过,忽视掉一些潜在的危险,不然,将会很有可能重蹈兰考大火的覆辙。比起兰考当地政府对袁厉害的收养行为的微妙的“默许”,贵阳市云岩区民政局还是很负责任的。对待事关百姓生命安全的问题,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才是真正对地为人民着想。

但是单纯的取缔,似乎又有说不过去的地方。这家助养院毕竟是杨美学用好几年的积蓄办起来的。它既然能够办了6年,自然有它长处:服务周到、价格合适,更有暖暖的关爱。所以,对待民间公益性慈善助养院,不仅需要在硬件设备上严格要求,还需要当地政府能够加以扶持引导,给它们找一个出路,正如当地民政局所说“单纯的取缔也不是个办法,还得找个出路”。

找出路就要涉及到诸多沉重的养老话题。贵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朱子伟说,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贵阳市老龄人口有53.4489万人。全市办理了证件的社会养老机构有45家,全市床位7700张。目前,贵阳的老龄人口和床位的比例为14.4%,而国家民政部的标准为30%.

目前,养老院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养老服务,也不受青睐,因为投资回报时间长、回报低。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关于养老的优惠政策、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并且能够细化这些优惠政策。例如,对水电实行优惠,应有更具体的优惠标准,不然水电经营部门照样按营业性标准收费。再如,对占用土地的优惠,应有具体的优惠数额才好操作。出台优惠政策,是为了降低投资者的经营成本,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填补市场的空缺。或者像浙江、上海的做法那样:政府投资养老硬件设施,由私人承包经营,这就使得经营者成本大大降低。

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事。政府要多一些政策扶持,尤其对像杨美学开办的这样的民间助养院,要多些鼓励和扶持,同时也要严格监督,从而让民间助养院行走地更远。希望可以尽我们所能,让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